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作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健康”,这是继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来,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而明确的要求,为我国学校体育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通州区教育体育局依据《江苏省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标准》,结合通州区学校体育的现有资源,决定开展全区中小学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创建活动,为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深化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定位,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提升办学品位,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项目引领,典型示范,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在我区“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基础上,融合区域体育特色项目毽球、啦啦操等,全面开展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的活动。通过打造一批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创建一批特色中小学生运动队、社团,激发学生体育潜质,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使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掌握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确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全面提升中小学校办学品位,形成一批能向社会、向家长展示,在全省领先全市一流的高水平、高质量、特色鲜明的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
三、推进策略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区成立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担任组长,区教师发展中心、基教科、办公室、各教育督导组、局直学校分别落实具体人员担任组员,负责全区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创建的推进工作。
2.培植典型学校。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已经在体育特色教育中有所研究和实践的学校先行创建,探索普通学校推行体育特色教育的途径。
3.推进交流活动。适时开展各种类型的现场会、报告会,交流和展示体育教育特色教育成果,相互启发,推动体育特色教育不断走向更高水平。
4.落实课题研究。确立《区域推进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研究》课题,将创建实践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实践和研究的层次。
四、实施原则
1.体教风格独特性
创建学校所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必须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增强体质,并能积极探索与创新,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2.创建过程稳定性
创建学校能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摆正《体育课程标准》与特色体育项目教学的关系,在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形成成熟的经验,并能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体育教育特色。
3.创建经验示范性
创建学校的体育特色教育理念符合教育规律,并具有广泛影响,在同类学校中得到认可,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4.创建工作普及性
创建学校的体育特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全校师生大力支持并广泛参与到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的创建工作。
5.创建策略整体性
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创建离不开特色项目的建设,但特色项目不等于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必须着眼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从办学理念构建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整体推进。
五、时间安排
1.筹备计划阶段(2019.09—2019.10):确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完成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申报工作,确定创建学校名单,指导各学校确立创建和研究段(2019.10—2021.12):各创建学校根据工作计划,推动体育特色教育落到实处。
2.具体推进阶计划,推动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工作。
——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
——区中心体育教研组开展调研和指导,形成阶段性调研报告。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体育特色教育的实际效果。
——分片开展体育特色教育现场会、典型特色报告会和专项研究成果展示会,加强交流和互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体育特色教育实效。
3.总结提炼阶段(2021.07—2022.9):组织收集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案例,深入开展体育特色教育的理论研究,做好总结工作。
4.反馈提升阶段(2022—):不断巩固体育特色教育成果,让体育特色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通道。
六、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工作组织和管理制度。各学校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进度,纳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要制定创建工作制度,明确责任目标,长抓落实。各学校要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上报教体局。
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认真落实课时计划,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建立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积极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探索开发,创编体育校本教材,形成自身的体育特色。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具有现代特点的体育项目课程。将特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有校本教材,每学期教学时数不少于8节课。
3.建立校内体育特色项目竞赛制度。班集体竞赛项目和单项比赛每年各不少于2-3项,要形成班班搞比赛、人人有项目的氛围;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节或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含趣味运动会)。学生参赛率达85%以上。
4.成立特色体育运动社团,做好训练参赛工作。学校要建立特色体育项目的代表队2至3个。坚持常年训练,每周训练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90分钟,并要形成阶梯式训练结构,队员分布在各年级。积极参加上级各类体育竞赛,并取得相应成绩。除特长生运动社团外,全校每个班级、年级都有普通学生特色项目运动社团。每学期每个班级、年级开展一次特色项目比赛,特色项目蕴含的特定精神价值已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素质、外化为校园文化氛围。
5.按要求配齐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能力素质适应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工作的需要。积极支持体育教师的学习与进修,努力提高体育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每两年参加不少于60学时培训,校本培训坚持经常进行。
6.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按学校公用经费的5%专项用于日常的学校体育工作。学校有与体育特色项目相配套,能满足全校学生活动需要的,足够数量的体育场馆设施;高中要有体育馆,初中、小学要有体育活动场地。要按《国家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配齐体育器材,要有足够开展特色项目需要的相应器材。
附件:1.通州区中小学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创建申报表。
2.通州区中小学体育特色教育学校评定标准与评分方法。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
2019年9月23日
通州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申报表.doc
通州区中小学体育特色教育学校评定标准与评分方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