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先生回来”
张进荣
何为先生?有人认为,先生,师也,就是现在的教师。笔者诚不以为然。先生,是一种尊称,一种学养,一种修为;先生,是一种风骨,一种儒雅,一种谦厚,一种温润;先生,更是一种人格,闻之,肃然起敬;触之,静水深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得上先生的,也不是每一个教师可以称得上先生的。
蔡元培,北大奠基人,他容纳异己,唯尊学术,倡导纯粹科学,把一座被八大胡同纨绔子弟视为常客的京师大学堂改造为蜚声中外的北京大学,人称“蔡先生”。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爱国爱民族至死不渝,称自己愿做一只狗,一只把中华民族叫醒的狗,人称“马先生”。晏阳初,平民教育家,立志为中国、为世界的劳苦大众服务,他放弃国外优裕生活,带着洋太太,扎根河北定县10余年,只为扫盲教育,人称“晏先生”。陶行知,家喻户晓的“万世师表”,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他痛恨应试教育,主张行知合一,人称“陶先生”。梁簌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他苦心孤诣,学养高深,坚持真理不低头,敢于顶撞最高领袖,人称“梁先生”。他们是先生,是国之先生,是先生中的先生。老先生虽离我们而去,先生之风却不死,先生精神永存!从先生们渐行渐远的背影,让我们后人看到了先生的脊梁,看到了民族的正面,时代呼唤先生回来,呼唤先生之风回来。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数据看,许多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可这只能称为教育大国,距教育强国仍任重道远。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作为学校之本的教师,有多少能担得起“先生”这种称谓的?这一问题是回避不掉的沉重话题。
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称得上“先生”呢?习总书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标准,已经诠释了“先生”的时代要求。有理想信念,心中装有国家和民族,热爱祖国,拥有崇高事业理想,坚定的教育信念,要有社会的担当意识。有道德情操,就是要远离低俗,修身养性,师者为师亦为范,为师者必须能自觉坚守住精神家园,做道德的卫士、为人的楷模。有扎实知识,为师者应拥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良好的专业学养、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孜孜不倦的育人态度。有仁爱之心,作为教师应有大爱之心,悲天悯人。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该慈祥、端庄、友善、儒雅、温润,充满智慧,透着真情。“潜心育人行者无疆,默默耕耘守道为本”,只有真心践行了“四有”标准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才能担当“先生”之名。任何与有偿家教、收取礼金礼品、推荐教辅资料、体罚呵斥学生、低俗不良嗜好等行为一定和“先生”无关。
生活中,经常有教师嘻称自己是“教书匠”。听后我既为他们的自信高兴,又为他们的浅薄而忐忑。《现代汉语词典》对“匠”的解释,指用一生的时间去专注地做同一件他认为值得的工作的人。对照一下,那些自称“教书匠”的人还敢自诩为“教书匠”吗?当然,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教书匠”。
前些时看到一资料,世界上迄今持续存在200年以上的企业一共有5586家,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出现这些长寿企业?那是因为这些国家传承了一种精神——“工匠精神”。与之相比,中国只有9家,有识之士于是发出了“中国企业呼唤工匠精神”的呐喊。什么是“工匠精神”?一个人把他从事的工作,当做他人生态度的表现。只有将人生的理想、心底的梦想、内心的信仰与产品,不,作品相融合,才能产生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有温度的、人文的、理想的,且具有乐观浪漫情怀的一种精神,一种持续精雕细琢的、永不满足的、永不妥协的、永远跟自己较劲的、追求完美无瑕的态度。我们的老师如果成为这样的“匠”,这样的“教书匠”,我将在三步之外驻足向你们鞠躬,真诚叫一声“先生”!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教育呼唤“先生回来”,但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工匠,通州教育多一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