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我区迎来烦人的梅雨季节,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蚊虫与致病微生物繁殖活跃,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进入好发季节;六月份仍是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期,幼儿家长和幼托机构应做好预防工作;继续重点防护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端午假期即将来临,不少人将走亲访友、外出游玩列入了假期计划。但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国内部分地方发生散发和聚集性疫情,防范疫情反弹压力仍然较大,疫情防控成果仍需进一步巩固。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加强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引导人员有序流动、减少聚集。建议大家就地过节,加强自我防控,坚持良好卫生习惯,过一个健康平安的端午节。
1、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分餐制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就地过节。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权威信息。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旗)和有本土病例疫情地区,尽量减少跨市流动。
3、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要尽快接种疫苗,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人群要尽快补种。符合加强接种的人群,到了规定间隔时间,要尽快进行加强接种。
4、返程归来要报备。近期从外地返回,特别是有本土病例疫情地区旅居史,与新增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有轨迹交集的人员,应主动向所在单位、社区(村组)或入住酒店报告,积极配合落实信息登记、核酸检测及隔离观察等防控措施。
5、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在商场、餐厅、酒店、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积极配合戴口罩、验码测温、一米线等措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在医院就诊时,有发热或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以及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行业高风险暴露人员,应正确佩戴口罩。
细菌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逐渐升高的气温为细菌迅速增殖创造了条件,加上黄梅天的湿热环境,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因此,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将出现发病高峰。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不良饮水、饮食卫生行为等可导致感染。食品操作生熟不分、交叉污染和加工人员带菌操作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在6月份,学校托幼机构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注意食品操作卫生,防止食物原材料腐败,切忌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食品,还要做好饮水机的清洗消毒,加强桶装饮用水卫生管理;要教育学生幼儿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不吃不洁、腐败变质、三无食品和生食海水产品,预防食物中毒及感染性腹泻病发生。梅雨季节天气阴雨潮湿,一些食品如花生、玉米、谷类等易发生霉变,应采取措施做好防霉,对发霉变质的食品切勿食用,以防中毒。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目前病毒型别以EV71和CVA16为优势血清型。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我区发病高峰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以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等感染。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根据当前我区监测结果显示:1-3岁儿童发病比例最高,传染源很可能来源于感染手足口病病毒而无症状的成人,所以特别提醒家长,接触小孩前要洗手。
除了上述这些疾病外,夏季是蚊虫活动的高峰季节,蚊子可以传播许多传染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疟疾、登革热等。学校托幼机构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防蚊、灭蚊,消除积水,清理杂草,填平洼地,消灭蚊子的孳生地。进行乙脑等相关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一项非常有效措施。及时布置落实夏季防暑降温工作,预防中暑发生。记住做好预防,健康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