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是秋、冬换季时节,天气日渐寒冷。根据我区学校各类传染病发病特点,在这一时期,需重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水痘、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新冠疫情呈现持续反弹趋势,具有点多、面广、频发、线长的流行态势,存在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部分地区发生社区传播)及疫情外溢到其他地区的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继续做好健康防护,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动态和中高风险地区变化情况,支持配合防控措施,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
1.主动及时报备,配合防控管理。近期有本土疫情地区旅居史,特别是与新增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有轨迹交集的人员,应主动向所在单位、社区(村组)或入住酒店报告,积极配合落实信息登记、核酸检测及隔离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
2.异地流动人员落地核酸检测。异地流动人员抵达目的地后,应主动向当地报备行程不得隐瞒,主动接受当地“落地检”,按规定次数完成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做到“四个不得”:不得组织或参加线下会议、线下教学、授课或其他集体活动;不得进入歌舞厅、浴室、电影院、网吧等室内密闭场所;不得参加聚餐、婚礼等社会面聚集性活动;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出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一米安全距离,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3.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并接种加强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易在托幼机构出现聚集性发病。根据往年同期监测情况,预计今年11月我区手足口病可能会发生流行,各托幼机构要切实加强晨午检全日观察,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通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患病儿童,隔离期未满的儿童不得到园上课,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停课措施。老师要做好个人卫生工作,注意晨检时不要用手触摸儿童。
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腹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呈现“胃肠型感冒”表现;临床类型可表现为呕吐型和肠炎型两种,肠炎型严重者易出现脱水。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品和水传播感染,易在幼托、学校出现暴发。预防措施上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培养饭前饭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一旦出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流行性感冒: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流泪、流涕、四肢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部分病例可并发肺炎等。要叮嘱学生幼儿注意及时增添衣物,勤洗手,流感流行季节减少到公共场所或空气混浊场所;学校等集体单位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可应用流感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水痘: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粘膜出现斑疹、丘疹、水痘,可伴发热,体温38℃以上,头痛、咽痛等卡他症状,部分病例可并发脑炎、肺炎等并发症。水痘传染性较强,易在幼托、小学等集体单位通过呼吸道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形成多例感染发病。应注意平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易感儿童亦可接种水痘疫苗免疫预防;集体单位尤其幼托机构应做好日常隔离消毒,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对患病儿童应及时就诊,注意护理,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