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育新闻
2023年1月份学校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2023-01-0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一月正值严冬,天气寒冷,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当前,全国各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严峻,而2023年春节即将到来,伴随着出游、春运等出行高峰的来临,人员流动性加大,可能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播风险,所以疫情防控依旧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广大师生应重点防控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此外,部分地区容易出现凝冻天气,大家外出需做好个人健康防护及安全防范,居家要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临床症状。目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行株,其发病潜伏期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症状不典型,传播过程更隐匿。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讲礼仪,咳嗽、打喷嚏时要采取必要遮掩措施,养成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少聚餐、少聚会: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需保持警惕,尽量避免或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活动。

3、完成疫苗接种:做好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

4、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管理:学会观察家人和自身的健康状况。

二、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人群普遍易感,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伴畏寒、寒颤、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由于流感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尤其是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防止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的叠加感染风险。

防控建议: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要立即洗手;要用清洁干净的毛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居室、教室、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等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流感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去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过度疲劳,多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参加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御流感的能力。

4、自我隔离,及时就医。一般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建议居家休息,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避免传染。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

三、猩红热

猩红热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皮疹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出现“杨梅舌”(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发病以学生及幼托儿童为主,可出现关节、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近年来,猩红热呈现多发趋势。预防上要加强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的晨检,发现病人及时去医院诊治;托幼机构、学校和家庭应注意做好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练,多做户外活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四、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比空气轻,易于燃烧,燃烧时为蓝色火焰,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如果达到0.04%-0.06%时,就可使人中毒。天气日渐寒冷,安全事故隐患随之增多,在密闭的环境下使用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制气)热水器洗澡、在屋内使用燃气或煤炉取暖和长时间在密闭车厢内靠发动机供暖,都有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防控建议:

1、保持室内良好通风,燃气热水器或煤气、燃煤、燃油设备等不应放置于家人居住的房间或通风不良处。

2、使用管道煤气炉灶烧煮时,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气、漏气,注意检查连接煤气具的橡皮管是否松脱、老化、破裂、虫咬。应选择质量合格的火炉和烟筒,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情况时,要及时更换。

3、避免家中煤炭要不完全燃烧,不要闷盖,煤炉要安装烟筒,通向室外的烟筒接口要密封,若有裂缝、破损要及时修补,防止漏气;使用火盆烧炭取暖时要注意通风换气,每晚睡觉前应熄灭炉火。不要让老人小孩独自取暖。

4、不要长时间在密闭车厢内靠发动机供暖,更不能在发动机持续燃烧时在车厢内睡觉。

5、不要在密闭的室内点炭火盆、用炭做燃料煮火锅,火锅店等就餐和加工场所都应做好通风换气。

CopyRight @ 2008-2017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7020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