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醉,人间仲春时,是外出“踏青”“春游”的美好时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根据历史监测资料和传染病流行的规律,4月份是流感、水痘、手足口病、麻疹、甲肝等传染病好发季节,请广大师生做好这些疾病预防。
流感(关注指数★★★★☆)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当前流感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以 A(H1N1)pdm09 亚型为流行的优势毒株。由于气候较适宜流感病毒繁殖,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流感症状影响全身,包括发热、咳嗽、头痛、咽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可以致命。在流感高发期间,学校和家庭应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居民应养成勤洗手良好卫生习惯,少去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幼托机构、学校要加强晨检和健康观察。家庭中尤其老人如发现出现流感症状者应及时诊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水痘(关注指数★★★★☆)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高发。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全身性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症状。水痘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水痘传染性极强,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出疹前1~2天到疱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患者的疱液或者被疱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健康提示: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避免接触患者,水痘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疾病,最好避免接触患者,少去人群密集和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勤洗手,常通风,保持个人卫生,此外,建议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健康的饮食,提升自身免疫力等;患儿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一旦感染水痘,家长应注意隔离,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等到所有疱疹干燥结痂(一般不少于出疹后14天)才能返校;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可疑患者及时上报,并及早隔离治疗患者,以免传染他人。
手足口病(关注指数★★★☆☆)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急性起病,发热,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目前,我区手足口病监测显示,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等多种肠道病毒,发病病例数历年数据显示,在4-6月份达到高峰。
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桌面等物品而传播。婴儿可通过与成人接触(成人感染大多无症状)感染。预防措施主要有: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注意环境通风;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甲肝(关注指数★★★☆☆)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未煮熟的海产品、生蔬菜等)或水源,也可通过共用餐具、生活用品等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平均30天,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等。健康提示:接种甲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接种甲肝疫苗后,人体能够针对甲肝病毒产生特异、持久的免疫力;个人要注意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不饮生水,不生食蔬菜和贝类等海产品;饭前便后勤洗手(七步洗手法),接触公共物品后勿摸口鼻;定期消毒厨房、卫生间,垃圾及时清理,灭蝇防虫;若出现发热、厌油、尿黄、皮肤黄染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接触史,确诊后需隔离,避免传播。
除预防上述疾病外还应注意
1.预防野菜中毒。四月春意盎然,各种野菜也纷纷钻出土壤,许多人郊游时喜欢采摘野菜回家食用。但野菜散落在野外,难免与杂草、毒草混在一起,需要仔细鉴别。遇到不认识或难以辨别的野菜切不可盲目采食,避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2.预防花粉过敏。春天春暖花开,是花粉过敏的高发季节,外出踏青要做好防护,避免过敏。易过敏的人群应少到公园等花粉、飞絮较多的地方去;可以佩戴口罩、面纱以阻挡飞絮对呼吸道及面部的刺激;若出现皮肤发痒、发热、咳嗽、打喷嚏等过敏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