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育新闻
2025年11月份学校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2025-11-04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11月份是秋、冬换季时节,天气日渐寒冷,可出现温度骤降。根据我区学校各类传染病发病特点,在这一时期,需重点预防流行性感冒(流感)、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等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感染人群的流感病毒主要有4个亚型:甲型H1N1、H3N2,乙型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从毒株类型上来说,今年报告的毒株主要是甲型H3N2,而去年是甲型H1N1,因此大众对今年流行的H3N2毒株的免疫力就会更低一些,需引起重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防病要点:1.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保持环境通风。如因天气原因需要关闭门窗时,可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建议不低于30分钟。4.流感高发时期,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封闭场所。

二、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我国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儿童和学生为主,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常急性起病)、咽痛,皮疹,面部皮肤充血,皮疹消退后开始出现脱屑。

部分患者在病程1~2天出现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似“草莓”,白苔脱落后似“杨梅”,称为“草莓舌”“杨梅舌”。还有一部分患者,在上述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咽峡出现严重化脓性炎症。

防病要点:1. 流行季节加强学校和家庭等室内通风,避免儿童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2. 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规范洗手,必须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环境时佩戴口罩。3. 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课。如确诊猩红热需规范足量使用抗生素治疗。特别提醒: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完整疗程用药,以免链球菌通过蔓延或血行播散,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家长万万不可心存侥幸,认为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4. 儿童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合理,增加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三、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好发于儿童,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机构引起暴发疫情。防病要点:1.接种水痘疫苗;2.保持清洁,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水痘流行季节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3.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4.水痘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其他健康人群,居家隔离(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不得带病上课。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和臀部等部位的疱疹,病程约为4~8天;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6、10型,B组的1-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目前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A6型(CoxA6)最为常见。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预计11月份仍可能有大量病例的发生。家庭预防是幼儿防病的第一道防线,“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15字知识,是防控手足口等传染病的要诀。

五、病毒性腹泻

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类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主要有轮状病毒、柯萨奇肠道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性腹泻好发在秋末冬初,感染对象以婴幼儿、学龄儿童和小学生为主。潜伏期短,数小时至3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出现脱水症状。预防措施方面应当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加强体质锻炼;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注意奶瓶等器具的消毒。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诺如病毒近年来多次在幼托机构和学校出现暴发疫情,疫情防控工作亟须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各地应加强相关防控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幼托机构和学校的指导,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疫情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对呕吐物、排泄物进行规范及时消毒清理是关键控制手段。

CopyRight @ 2008-2017南通市通州区教育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7020594号
  • 站内搜索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