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真是不错。自然的表演,夸张的表演,使课堂充满笑声。大伟老师又会及时引导他们理解文本,看如何使这些理解表现在对剧本的演绎上。——摘自陈春老师《甲午年,春分日》
实验小学蕊春剧场宽阔敞亮的舞台上,一位满面笑容、一脸谦和而又不失儒雅之气的中年教师正在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友好互动。只见他时不时俯身弯腰或者蹲下歪头,用期待的眼神柔和地看着孩子们,把话筒轻轻地递到他们嘴边。当孩子回答完毕,他总是不忘摸摸他们的小脑袋或者轻按肩膀进行鼓励和表扬,那川味十足的普通话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有时,他抛出一个问题后会抬起右手挠着自己的板寸头,偶尔还有舞蹈般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他就是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因把空洞的理论和生动的实践紧密结合而被称为教师教育“桥梁专家”的陈大伟老师。陈老师这次应邀和实小的王树峰老师同课异构,先后上小学四年级语文《公休仪拒收礼物》。
王老师虽然年轻,但基本功扎实。他的课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语言精炼,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把分析、表演戏剧冲突作为重点,并对公仪休的得与失进行讨论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
接下来上课的就是陈老师。他邀请现场几位语文老师坐在学生中间观课,这其实就是在做现场观课议课的展示,是一个很大的研修转型。
简单介绍了剧本的特点后,陈老师带着学生开始了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究的之旅——通过翻阅剧本理清主要情节,做好批注,和同学们分享;从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公仪休为什么能够做到拒收礼物”这一问题的提出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陈老师的课堂可让人明显感受到他一直主张的理想课堂建设理念,那就是借鉴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翻转思想,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以“自学提示”的形式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自学、感悟、交流、运用。学生的探究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上,而是关注过程,关注努力的方向和实践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陈老师的课同时兼具“微课”的特点,这是形式上对传统课堂的一个颠覆。在价值观上也有新的生长,恰当引入韩非子的作品和思想,指出公仪休是一个“理智的人”,而不是无限拔高个人的道德力量,这一点对于将来公民社会的意义构建是积极的: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只有尊重规则才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必然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还关注着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因为老师的目光和他有交流而误以为老师会请他回答问题的孩子,因为老师最终没喊他而感到委屈和难受。陈老师觉得自己确有不妥,所以应该对那位同学说“对不起”。是啊,课堂上学生并不仅仅是来学知识的,他们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投身课堂的,教师需要关注和满足他们完整的生命需要。
这堂课之后是简单的议课展示。“观课议课”最初就是陈老师提出的,曾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虽然对这种形式还比较陌生,但老师们也是兴味盎然,积极参与。坐在学生身边观课的几位老师很高兴地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课堂上的发现和感受,整个会场洋溢着轻松的欢笑。
第二天的讲座主题是《理想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陈老师着力研究的方向之一。陈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两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与呈现。整个讲座过程中陈老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举手投足间轻松自在、游刃有余,显示了让人惊叹的厚重底蕴和敏捷思维,会场上更是笑声连连,掌声不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想的课堂,来自于教师厚积薄发的生命力,它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质量的课堂。而陈大伟老师的课堂,不就是理想课堂的最好展示吗?(周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