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精神,帮助即将踏入军校的新生扣好军旅生涯的第一粒扣子,8月1日,在区人武部的精心安排下,学校团委组织新录取军校的8名同学和高一高二团员代表探访慰问身经百战的抗战老兵——于健同志,这位99岁的老人,用布满伤痕的双手,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幅战火纷飞的历史画卷。
光影中的英雄。阳光从纱窗中倾泻,于爷爷拄着拐杖缓步走来。手臂上蜿蜒的线疤,额间暗沉的斑痕,都是战火和岁月留下的印证。屋子十分质朴,只有偏屋中那面锦旗,无声诉说着少年英雄的峥嵘往事。当同学们献上花束时,于爷爷以军礼相还,这个动作,他保持了八十余年。
烽火记忆重燃。“我们十四岁就当兵咯!”老人挺直腰板,目光如炬。当问及车桥战役时,他忽然抓住沙发扶手,仿佛又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城门:“重机枪扫过来时,前面两个战士倒下了......我是连长,得带头上!”。城门轰然倒塌的瞬间负伤的他继续率部冲锋。
“粟裕将军说我是‘三猛战士’——猛打、猛冲、猛杀!”他笑声爽朗,却让在场的同学们鼻尖发酸。谈及孟良崮战役,他用手比划着:“一天一夜跑125里山路咧。”谈起负伤的经历,于爷爷云淡风轻,指着后脖颈:“一个子弹,从这里穿过去。”“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
跨越时空的对话。“怕就不要当兵!”面对青年学子的提问,于爷爷斩钉截铁的回答。他指点学子:“一要能吃苦,二要守纪律,三要懂尊重,四要肯学习。”“我就怕年轻人忘本,一代不怕,两代不怕,怕就怕三代以后,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啊!”同学们注意到,他说这些话时,眼睛中迸发出明亮的光。
永续传承的火种。临别时,于爷爷起身,拍着同学们的肩膀说:“为时代为人民,立新功!”这份穿越战火岁月的期望,让年轻的心脏与历史同频共振。
作为新时代青年,同学们深知:铭记历史不是沉溺于伤痛,而是要像于爷爷那样,将伤疤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现在,作为学生,我们要刻苦钻研,积累知识,为接续火炬做好准备;将来,当我们进入各行各业后,要把这份初心装进行囊,无论何时何地,国家有需要,我们一直在!
学生感悟:谢家渡战斗、孟良崮战役......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跃入我的耳朵之时,那段红色的历史变得愈发清晰。于爷爷讲述时的眼神中,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攫住了我,那是名为军人二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当于爷爷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不忘历史,《南京照相馆》中真实却又惨绝人寰的景象也浮现在我眼前,身为即将踏入国防科技大学的学子,更是部队中的一员,我又怎能不为于老先生的军人气魄而动容?老兵在风中,历史在我们心中。他们的精神,应是我们永不熄灭的灯塔!
——2022级9班 易天行
(录取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采访于爷爷的经历,于我而言不啻为一场灵魂的洗礼。当九旬老人用枯枝般的手臂挥舞着激情讲述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不是在记录历史,不是在聆听故事,而是在承接记忆的薪火。新时代青年当承其志:懂历史明方向,强本领敢担当,以青春之我,续前辈荣光,让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2025级6班 张钱儿
这次活动,是一次震撼心灵之旅。抗战老兵虽已年迈,但眼中的坚毅,言语中的爱国,仍然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于爷爷回忆起战斗经历,他说,那个时候的条件非常艰苦,在一次战斗中,他们忍饥挨饿数天,最终还是在吃草根、啃树皮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当问及“扛起炸药包炸城墙时怕不怕?”,他说:“当兵就不能怕,怕就不能当兵。”是的,不仅是战争年代,现在我们也需要这种舍身报国,一往无前的精神,实现我们的强军富国之梦。
——2025级6班 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