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语文教学
金辉
笔者是退休教师,因在某编辑部帮工,所以有时也翻翻报刊。前几天与一年轻学人闲聊,他很高兴地告诉我,因为研究“素读”,结识了许多同道朋友,论文在屡屡发表。近期又有机会与原南通师专首届学生闲聊,提起南通素有好评的“素读”提倡者(笔者臆断)陆文蔚老师,不禁对老先生的预见和倡导再次深感景仰!也对时下出现的许多“XX语文”深怀忧虑。
30多年前,我有幸成为南通师专中文科七七级学生,更有幸跟老师们学语文、学教语文。其时已是近退休的陆文蔚老师仍坚守三尺讲台,一次在回答“怎样学习语文”的问题时,他操着一口通东话,用课本在讲台上敲敲说:“读读读,只要你读懂会用3500个常用字,读懂会背《古文观止》,你的语文就基本学好了!”
30多年后的当今,南通师专中文科升格为南通师院中文系又发展为南通大学文学院,一代代中文学子秉承老师们的衣钵在南通这块沃土上教他们的学生学语文,而且大多不会忘记师专中文科的老师们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法。
读语文——表情朗读,训练语感
30多年前师专校园的清晨总能听到琅琅书声,不仅有学生,而且有老师,或浅读轻吟,或朗声大嗓,或闭目回味——在旁人看来,学中文的就是浪漫潇洒,轻松自在,哪像学数理化的整天埋在作业里。其实,读书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有表情地读书,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技能,也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钱模祥老师个头不高,上课时满脸堆笑,大家都很喜欢他,他最拿手的功夫就是范读课文。一次读《变色龙》,他变换腔调把奥楚米洛夫的丑态揭示得淋漓尽致,一遍范读就使学生基本听懂了课文的深意,这是何等高超的技巧!有人赞扬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殊不知钱老师的这项技巧要靠多少次练习才能获得,更何况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有的人即使读得口干舌烂也不标准、无表情,可只要想学好语文、做好语文教师,这就是必须通过的第一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有表情地诵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同时又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更是学生语感训练的初始阶段,它对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初步熟悉语言范式具有决定性作用。当然,我们无意回到过去蒙学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但是,整堂课听不到学生读书声、看不到学生学字词,只见教师在大力营造“文化语文”情景、大量渲染“人文语文”气氛,说不定到什么时候中国小孩就只会“哑巴语文”了。
背语文---扩充储备,积淀素养
有小年轻试着跟陆老开玩笑,让老人家按他指定的篇目背诵《古文观止》,谁知老人家竞眯着眼睛用他的“通东话”背了下来,而且不打一点疙瘩。也许是他的带领,当时的老师们个个都是过目不忘的高人:管武常老师讲现代文学,讲着讲着就用他的吴侬软语背起《荷塘月色》来;钱炜老师讲外国文学,讲着讲着就用狼山牌普通话背起十四行诗来;陈玉麟老师年岁偏大,讲古代文学,好旁征博引,一堂课下来少则几首、多则十几首诗词信口背来,简直如癫如痴、如入仙境。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学子们不敢落后,天下第一长联、《离骚》等一口气就能背出,《浮士德》中的精彩段落、《雷雨》中的大段对白,许多人都能声情并茂地一一演绎,就如舞台上的优秀演员。
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儿期正是记忆力最旺盛、记忆潜能最大的时期,也是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期。可是,当今的不少课堂几乎不背书,课后只能写作业,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背诵量根本达不到,至于常用字词、经典诗文的默写则更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因而极少数诵读搞得好的学校倒成为了典型、特色学校,这难道不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悲哀吗?
品语文---心灵对话,披文入情
说到品,大家都自豪地说,我们之所以能学点语文、教点语文,就是因为南通师专的老师们教会了我们品语文。周溶泉先生打了个比方,说我们品评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尝一只肥美的螃蟹,切不可囫囵吞枣,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艺把大大小小的蟹肉都剔出来,然后就一口小酒,再慢慢细咂,否则无异于暴殄天物!那时的学子才叫幸福,听老师的课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就是一个精彩的示范,就是一次品语文的实践。所以,师专的学生都有一套自己品语文、指导学生品语文的看家本领,有了这套本领还怕学不好、教不好语文吗?
原《大纲》中有“理解”一说,我领会“品”就是更深层面、更为娴熟的理解,老师最见功力的就是帮助指导学生自己理解字、词、句、篇,自己品评语、修、逻、文,而不是老师在那里讲自己的理解,或通过严密而热闹的预设硬塞给学生理解。这种品读型理解最拿手、最有效也是最难的技艺是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年段都有每一年段的特定要求,既不可降格以求,又不能拔苗助长。所以,恰当地让学生在他所能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品评语文,就像有滋有味地品尝螃蟹一样,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课改后出现了许多新理念、新提法、新探索,这可能也是好事,但热闹的课堂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多元解读”等外在形式上,如何帮助学生扎实理解、正确品读进而掌握理解的技能不能不说是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远远还没有达到这一境界,这或许就是“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关键原因。谁能自己创设并帮助广大一线教师达到这一境界,谁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专家型语文教师,而不在于他是否自创了一个“X X语文”,更不是自我标榜为“XX语文”流派。
用语文---心手相连,恰到好处
语文就是要派用场的,而且就是在生活中用的。有许多老师很有创意,把学生带到大街上、田野里,看莺飞草长,听商贩叫卖,回来后大家交流见闻,积累心得,这就是用语文。可有的老师不是这样,而是在教室里用语文,比如学一段文字,选几个重点词句,让学生用不一样的句型造句,再展开想象说一段话,再让几个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似乎戏法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窃以为传统的用语文就是口头时能答正确、讲清楚、说明白,书面时能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至于要浮想联翩、出口成章,那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所要求的,一般老师、学生是达不到的。
我们还记得课改初期的一则笑谈。老师问,雪化了是什么?一生答,雪化了是水;另一生则答,雪化了是春天。有专家点评,第二个学生才是答对答好了。其实,我们教语文的要的是第一个答案,因为他回答得正确、清楚、明白,而第二个答案则是“郭敬明”们才有的,什么“七彩语文”、“奇妙作文”才追求的,当今真正的语文教学不需要也不可能都达到“雪化了是春天”。我们应当牢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则可能欲速不达。
与追求空洞肤浅、华而不实的语文教学大相径庭的现实是,大部分学生不会用语文,无论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表达,哪怕是我们最下功夫的考场作文,文从字顺、切合题意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的大有人在。这是为什么?在所谓“七彩语文”、“奇妙作文”及众多“XX语文”的牵引下,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语文的基本功被严重忽视,从而导致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基本功严重缺失!加之许多“网络读物、快餐读物”乃至一些作家在奇思妙想创作出来的科幻、魔兽作品,正严重污染着民族母语的纯洁,学生正确使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用语文的目标远远未能达成。
论语文---语文思维,妙手偶得
在我的记忆中,师专中文科好像没有专门讲所谓语文教学论的,但教语文的老师个个是论语文的专家!陆老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讲语法的吉树人先生也说:“处处有规律,处处有例外。”他能把“墙上有个洞”和“墙上挖个洞”的区别与联系辨析得头头是道,把如何运用语言规律、如何对待语言特例指点得清清楚楚,叫你不得不口服心服、心领神会。高俊兰老师为了指点n-l、in-ing的区分技巧,不完全靠空讲要领,而是巧借学生“王能良”的姓名让大家反复朗读,反复体察,直到掌握为止。至于说文章教法、文章写法之论,那全是现身说法。朱双六先生清癯俊逸,虽牙不好说话不是很清楚,但政论文的分析总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他说,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要依据于、切合于作者的写作思路,而且要能跳出文本讲思想、讲结构、讲语言。听了他们的课我们无不赞叹:这才叫讲语文!这才叫论语文!至于其他文体的学法、写法、教法,总起来一句话——“一字一句总关情”,只有深悟作者之情,才能参透作者之文。先生们论语文的教诲恩泽了一代代学子,更是无数徒子徒孙学教语文的法宝。
记得那时的老师们论一个字词的教学可以讲一课,论一篇文章、论一本书的教学也可以是一课,而且鉴赏、评论、指导教学的文章满天飞,少的几百上千字,多的几千上万字,全在于“得失寸心知”的妙手偶得。作为学子,我们当年都在学老师用“寸心”去论语文,用“寸心”去指导学生读语文、背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直至现在。因为我们深知,这论语文的“寸心”说到底就是中国语文特有的教学思维,是教师和学生特有的教的思维方式和学的思维方式,只有准确掌握并运用教和学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论语文才是本土化、中国式的,也才是有效的,否则就可能是反传统、反科学的。
笔者丝毫没有否认语文教学论的意思,也并非一概否认“XX语文”或“XX教学法”,回顾跟老师学教语文的过程仅是为了说明,汉语文有其形成发展的特有规律,只有严格遵循这一规律,用语文教学思维去教学生学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收效。如果不从规律出发,而是硬造了哪怕再好听的“XX语文”或“XX教学法”,也只能事与愿违。
这里,笔者顺便辨析一下,“XX语文”论者或许就是认为,我们提出的理论依据就是语文与思维的关系,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过去的语文只是注重语文知识。笔者为此特别强调,语文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传统语文教学并没有排斥或削弱思维训练,因而这里所说语文教学思维的核心就是语文思维的培育,就是用语文教学思维去培育、发展语文思维。
30多年过去了,好几位先生已云游仙境,但大部分老师仍硬朗康健,有的还仍在论语文、用语文。虽然所有教语文的老师们早已名闻遐迩,但他们只知道自己坚守的语文——中国语文。正因为南通有众多坚守中国语文的老师(其中不乏近现代的大师),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有一件令众多语文教师终身难忘并与南通密切相关的大事:引人注目的江苏省教委(1992)22号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在南通出台。该文件出台前的1991年11月,当时的省教委在镇江召开了纪念原江苏省教育厅长、教育家、诗人,同时也是南通的学生和语文教师的吴天石同志的重要讲话——《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作为南通会议的前期准备。同年12月,由省教委主办的“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在南通召开(后专称“南通会议”)。此后,南通会议在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名副其实的江苏语文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至今,南通会议至少有两点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被语文教育界所牢记:一是解放思想,进一步清除了语文教育领域“左”的思想影响,澄清了语文教育的本义;二是提出了要对语文教育传统经验进行借鉴和继承的建议,肯定了传统语文教育中的精华,促使语文学科的纵向联系和纵深发展。
60年前由叶圣陶等一代大师提出语文这一专门概念,50年前由吴天石等一大批专家型领导进行实施验证,30年前由全国各高校、各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等进行深入讨论,20年前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重点、方法等又进行重新认定,为何在十年课改中会冒出诸多“XX语文”?而且就南通一个地方竟有“XX语文”数种,个人、学校甚至有关机构也在大力宣扬,不知道这是否是对“南通会议”的继承发展,抑或是对中国语文的否认颠覆?当然,笔者无意亦无能评论许许多多的“XX语文”,只能认为这些是对语文教学的新的诉求。但如果为了继承发展中国语文或“南通会议”的优秀传统,硬要在语文前面冠上一个名目的话,我只能按老老师们的教诲,或者按我的年轻朋友的说法,建议最多只能用上“素读”一词。因为语文就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素面朝天,口诵心惟,不只是60年前就已界定,而且是因为经过60年的实践检验,认定这才是语文学科的本真!至于像“文化”、“人文”等,这本是语文的题中之义,就像女人、男人一样,如果硬要改成“女性女人”、“男性男人”那恐怕就有人怀疑她、他是不是人了!
今天,斗胆回顾先生们如何教语文及自己如何跟先生学教语文,兼忆“南通会议”的历史意义,旨在用实践和理论证明:“读语文——背语文——品语文——用语文——论语文”是记忆中的学教语文的“五步曲”,其中读是基础,用是目的,品是关键,而独有的、内隐的语文教、学思维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中国语文只有用中国本土的语文思维才能认识并把握它,只有运用中国语文教和学的思维方式去实践操作,才能教好学好语文。寄希望于当今的语文教育界能凝神静心把中国语文的根深深扎牢、久久留住,不要急于标新立异生造新词,更不要出现网络语中所出现的“杯具)”语文。60多年了,中国语文就是个特定概念,再折腾来折腾去,悲剧恐怕真的要发生了。
作者简介:金辉,男,江苏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名师之路》编辑部责任编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知名教育专家,教学研究心得多次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