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探究从质疑解疑开始
——以孙建锋《赠汪伦》教学为例
刘庆梅
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是让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性地解疑。学生只有主动提出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创造性地解问,素养和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让学生大胆地质疑解疑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作为首要环节。那么,如何让学生大胆质疑,又创造性地解疑呢?
片断一:在让学生初步自我解释诗句意思后,老师对学生提出了质疑的要求:“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看小朋友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了,那我就拜他为师。”在孙老师这一番充满激励的话语,学生纷纷埋头读书,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踏歌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可见,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学生才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心,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都能学好。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防止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再次,在学生热烈讨论、大胆质疑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氛围中轻松学习。
片断二:在发现学生缺少有深度的问题时,老师鼓励学生:“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学生们又埋头默读诗篇,五分钟后,一个个问题应运而生:“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首先通过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往深处想,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第一个片断中,学生提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停留在语言的表层,而在这里就有了经过思维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有了教师的导向和激励,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就会逐步走向深刻,就会自然产生提问的欲望。因此,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都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
片断三:老师提出两个问题“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已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送别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看着学生已基本表达出来,便因势利导:“你们的说法归结到一点,都突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太深了!现在请你们谈一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汪伦会高高兴兴踏歌相送呢?”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老师,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挥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这里,老师紧抓住学生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从汪伦送行的时间和方式上构建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冲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反常之处,如人与人告别一般送到家门口,为什么李白上船时汪伦才赶来相送呢?这有悖常理。朋友分别一般都依依不舍,为什么汪伦送别时却踏歌相送呢?这好像也与众不同。此时,学生的思维在老师提供的话题中异常活跃,答案也就自然异彩纷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强调的正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我们应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创造性地解疑,自由抒发感受,从而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