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生命化特质的“我”课堂
——区实验小学“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沙龙纪要
时间:2010年11月22日下午
地点区实验小学会议室
主持:徐冲
徐 冲(区教科室副主任、《通州教育》责任编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今天我们相聚在实验小学,就实验小学“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举行沙龙活动。举行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经验,对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推动全区“学的课堂”旗帜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工作。刚才,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体验了具有生命化特质的“多维交互‘我’课堂”的魅力,下面请各位专家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塑性,发表自己的意见。
张 英(金沙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观摩了刚才的教学展示,又认真学习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多维交互‘我’课堂”文本材料,我觉得这个模式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现在我就简单谈两点。
首先,“多维交互‘我’课堂”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该模式和实验小学原来提出的“生命化课堂”一脉相承,且更具个性和情趣。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开放生成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旨在让课堂成为师生放飞智慧的舞台,成为思想碰撞交融的场所。美国著名教育家里欧.巴士卡里雅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做桥梁,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这句话说明教师的使命就是成全学、造就学。教师充当导游,为学生的攀登指引方向;充当经验丰富的登山前辈,给予学生技巧上的点拨和指导;充当学生的登山伙伴,和学生相扶相携,快乐前行。根据课堂的动态变化,循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失去方向的时候轻轻一点;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不断追问,激活思维;在学生历经辛苦,有了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即时帮助学生提炼学;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下,学生学与问同步、做与思结合、听与说联动,从生疑到析疑,最终释疑,脑力受到了激荡,知识得以建构,心智得以开启,从而获得智慧能力的提升。
其次,“多维交互‘我’课堂”模块的划分是科学合理的。整个模式划分成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又细化分出几个分支。这是符合教学实际的,是可操作的。“我准备”阶段是学生和书本第一次亲密接触和对话,不管学生能不能完全看懂,但都经过他们的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新知识对他们来说不再是陌生的,学生带着自己的见解进课堂,学习不但有目标的,交流也有话可说。“我准备”阶段也是学生第一次自我对话,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原有的能力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困惑和疑问,处于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也就产生了迫切的学习需求和攀登的心向。该模式的“我探究”阶段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能充分尊重差异,利用好差异资源。三个环节的精神主旨是自我建构,既独立又相互交融,也可以根据学情有所取舍。“我尝试”既是对自学情况的一种摸底,更是对学生鲜活的学习资源的一种收集,对于一些共性的倾向性的问题,通过评、议直击要害,当场解决。而“我讨论”是在学生获得独特体验和思考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倾听和言说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引领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是个性的荟萃,生命的交响,精神的相遇,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不同观点直接“交锋”,不同信息相互“交换”。通过对话和交流,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分享思想;来自他人的信息以及不同的见解通过碰撞,达到“交融”,然后被有效接纳、吸收,而自己既有的知识又被有效激活,在择优汰劣的过程中促成新的意义构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某个问题时,学生都能回答,但分析完了以后,让学生自己再说一遍时,他们又说不出来,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缺乏反思和整理。所以,“我提升”阶段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是非常好的。通过总结和反思,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从而有效内化,转化为一种能力。
我对“我拓展”环节简单补充一点:拓展不仅仅是文本的一些非叠合性资料的导入和链接以及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当学生的观念和认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时,教师还可以有意采用一些变式材料,有意出示一些错例,有意设计一些障碍,让学生遭遇一些“坎坷”,再一次打破这种平衡,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这也是一种纵向的深度的思维拓展。“我检测”环节感触最深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和比较的机会,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利用教师的学习材料,进行比较选择。学生往往挑选的题目是自己容易错的题,或者是教师设计的一些经典题。同时,学生考自己,考同学、考老师的过程也是一种对自己学习的甄别与反思,这种有效的刺激和强化能帮助学生对新知留下深刻印象。
纵观“多维交互‘我’课堂”,是生命在场的教学,如果能好好践行,课堂必将生机勃勃,富有生命的质感。每一堂课都将成为师生人生的美好记忆,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是一次充满人性光辉的精神之旅,是一种幸福的教育享受!
帅宁华(川港小学校长、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实验小学进行的“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在人本主义伦理哲学的高度,把课堂还给学生,将“‘他者’的课堂还原为‘我’的课堂,将单一‘我’接受的课堂还原成‘我’主动交互的课堂”,坚持育人这一根本宗旨,实现了教育超越知识的回归。
著名收藏家张伯驹说:“不知旧物,则绝不可言新。”探讨别人的长处,正是我们创新前的准备和起点,实验小学的“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遵循着这一要求。他们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整合对话主义哲学理论、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杜威“儿童中心”理论、指导性“学案教学”理论的精髓,建模中灵活体现目标教学论、控制论、学习中心论、教育心理学和现代评价理论(评价、反馈、回归、共同建构——评价主体与客体达成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发展)等要求;以对待教育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寻求厚实的理论支撑,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把握与深度审视,准确理解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应该绽放成长的精彩。此为建模“我”课堂的价值追求。
多年来,困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其实不仅仅表现在语文课堂,人文性的缺失是功利性的课堂教学的通病。“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始终把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高举人学的旗帜,坚持“以‘我’为本,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出发,乘着动力攀升,载着快乐投入,更加充满激情地进入课堂,走上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轨道”,在主体“准备、探究、提升、检测”中内化、建构知识。同时,建构的视野开阔,整合影响学的因素,通过打造学习共同体,实施有效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同伴、老师、家长的认同和激励中获得自信,使学生学习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学习共同体每位成员的共同行为,从而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打造有效课堂,实施高效学习”。
实验小学构建生命化校园的研究与实践为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生命化校园的中心在课堂,“多维交互‘我’课堂”的构建是生命化校园建设的又一重要突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更加彰显出本模式研究与构建的价值与魅力,有利于长期的研究与实践。
虽然每种教学模式包含的步骤、方法有差异,但都可以包含在三个阶段里,即准备阶段、导学阶段、应用评价阶段。“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包括“我准备、我探究、我提升、我检测”四个模块,过程完整,凸显学生的自我成长,可操作性强。
在“我准备”阶段,极其重视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工作,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带着资源、问题、目标进课堂,为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在“我探究”阶段,明确了以尝试、讨论、感悟为探究的三个路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实可行。尝试、讨论、感悟还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课堂氛围”,这是我们的教学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天丁老师的数学课最吸引人的地方。以总结、反思、拓展为环节的“我提升”模块,是实现知识的梳理、整合、衍生的过程,在系统建构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等人格品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品质。“我检测”模块让学生考自己、考他人,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和家长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
诚如所言,“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和反复的实践验证、改进和完善”。本模式在“多元评价”阶段所设计的举手次数、思考正确率、发言次数及正确率,操作时容易导致学生课堂走神,建议改为模糊评价。
实验小学所进行的“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看到,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寻求一种相对理想的教学模式不是一个神话。
葛建华(石港小学副校长、南通市骨干教师)昨天,我拜读了实验小学“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的文本材料,刚才,又观摩了令人耳目一新并为之振奋的《分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对实验小学这一极富生命化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有了较为具体的感受。
“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指向学生的终身学习。从细处说,每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一般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教学内容而异,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力而异。从大处说,从每堂课中都可以提炼出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也应该是现代教学的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之中。“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十分清晰地彰显着这种理念,其操作模式中“准备、探究、提升、检测”四个基本流程充分体现着知识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新知识的获得,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必须经历“我知——我所不知——我有新知,我能——我所不能——我有新能”这样的个体心智进化过程。模式文本和刚才课堂上依次呈现的“资源准备与利用、疑难问题确定、学习目标设计、主动探究发现、与他人讨论交流、自我感悟、归纳和总结、拓展和应用”等,既是学习的一般流程,也是基本的通识性学习方法。在这种模式主导下的课堂学习,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科学熏陶,逐步领悟、掌握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智结构,这就是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自主调节、自主发展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就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拥有具体而灵活的操作要领。课堂模式的建构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模式思想的建构与表达,二是操作流程的设计与规划。光有思想,没有具体流程的设计,往往会流于空洞,最终可能会因不同的教师对模式思想的不同解读而形成不了一种兼具共同趋向的特色课堂,构筑不了基本框架,模式建构只能走向流产。仅有流程,没有思想,智慧将模式推向程式化、程序化的形式主义轨迹上去。“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贯穿着一种教学思想,强调学生自“我”,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同时,又有教学行动的方向性规约与落实,对课堂教学过程,作了提纲挈领式的设计和规划。如“我准备”这个板块,就学生而言,安排了“我知道、我质疑、我设计”三项准备内容,对教师则规划了“把‘我’准备当作业布置、提供助学单、促使内化为习惯”三个操作程序。这样的设计规划,在一种教学模式初始推进使之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是必须的,可行的。作为模式的实践者——学生、教师,在资源选择、问题确立、目标定位、助学单设计、习惯内化手段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完全可以依据个人需要和学情来确立。这种融规约性、灵活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有教学的思想种子,又有使思想落地生根的土壤,容易获得教师、学生的认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自我认同。无庸讳言,当下的教师的确存在着职业倦态,学生存在着学习倦态。究其实质,是一种自我认同的缺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难以像生产车间里那样立竿见影地呈现出可数可量多的产品,短时间看不到自己的心智成果。实小的这一教学模式,对此作了很好的突破。刚才的数学课上“我准备”这一环节中,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时,个个眉飞色舞,有激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有所发现的那种自豪感、成就感溢于言表。可以想象,被点名交流的学生内心,该是何等的愉悦和自信;没有发言的学生,也可以借助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肯定话语,检视并肯定自己助学单上记录的内容,获得自我认同,再感思考的痕迹,触摸思维发展的成果,获得成就感。长此以往,他们就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学习的自信。
瞿德泉(区教研室副主任、通州区学科带头人)我经常来实验小学,每次来都有惊喜。实验小学在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教学模式方面确实做到了精致。刚才观摩了瞿卫华老师的公开课,听取了瞿校长的介绍,研读了文本材料,我觉得,实验小学“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起点高,理念新,很有价值。我想通过三个“多维”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是模式产生方式的多维。我们都知道,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归纳式或演绎式,而这个模式是综合运用了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式产生的。实验小学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教师,进行过各种具有较高水准的教学研究实验,尤其是近几年实施的充分关注孩子健康、活泼、灵动发展的生命化校园建设、生命化课堂改革,为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模式就是在认真归纳、总结、提升这些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演绎、发展而来。
二是理论支撑的多维。每一种教育理论都有其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但免不了有各自的局限,实验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综合运用了对话主义哲学理论、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杜威“儿童中心”理论、指导性“学案教学”理论,吸取各种理论之精华,使本模式的理论支撑牢固。尤其作为一线学校,就是要善于吸纳各种有益的营养,合理取舍,这样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三是对实施条件关注的多维。他们在这个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充分关注了校情,考虑到学校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考虑到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考虑到已有的教科研成果;充分关注到学情,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将提得比较多的“导学单”改为“助学单”,一字之差,给学生的心理暗示就有了本质的区别,给学生的挑战也更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强;充分关注到乡情,对本地区尊师重教的实际有足够的认识,对家长给予孩子的关爱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充分关注这种家庭教育资源,使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多维交互‘我’课堂”有着广阔的前景,为使这个模式能够更加充满活力,我提两个不成熟的建议,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框架与理念的关系。这个模式可以说是一个框架,它清楚地告诉我们该如何操作,这个模式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认为要追求灵活、变通。如四个环节可以是在一堂课上落实,也可以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中落实,甚至在某一教学时段(一个星期、一个学期)中落实,且钟面上的四大板块可以重叠、交叉、移位,做到理念指导下的游刃有余的变通。二是自信与包容的关系。实施这个模式,实验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但同时要做到包容,要学习、借鉴其他模式的精髓,为我所用,与我互融,从而达到包容的至高境界,即吸纳、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使本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秦志强(通州高中党委副书记、特级教师)昨天,我拜读了区实验小学的这份教学模式建构材料。因为理有认同,情有相通,所以心有戚戚。尽管他们在该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就目前所看到的这份材料的情况看,他们已经有了很细致也很深入的思考。现就这一模式谈谈我的看法:
“多维交互‘我’课堂”中的“‘我’课堂”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多维交互”只是一种方式或途径,最终要追求的是“我课堂”的目标,即“学生自我,学生主体,学生本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我’课堂”在说法上有些突兀,但本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古训,我觉得它确实赋予了“我”字新的内涵,触及到我们教育中的一个本质问题:教育究竟为了谁?也触及到教育中另一个未曾解决的问题:教育究竟依靠谁?至今,教育上一些基本问题、根本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错位的师生关系是其一,缺位的情意培养是其二。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心有戚戚的缘由。
我非常认同材料中对时下课堂状况的分析和判断,我在这里想补充的是:现实的课堂同时也是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外铄不重内化,重知识技能而不重情意态度的课堂。所以,今天的一些课尽管作了一些变革,也着实令人欣慰,但传统教学中的底色还没有褪尽,新课程所期待的那种多元化、灵动化、人性化、开放化的理想课堂并没有真正体现。我想,这大概也正是实验小学所要着力去解决的问题。
我注意到材料中不止一次提到情感与心理问题,如:“释放灵性与激情、体验快乐和成功”等等,我觉得情感与心理是“‘我’课堂”是否真正有“我”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最终能否真正达成的评判标准。有“活动”无“心动”的课终究难以归于高效课的行列。希望“‘我’课堂”能从传统模式中脱胎换骨,今天瞿老师展示的一节语文课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材料介绍了“多维交互”的操作方式,这种模式总的说来规划细致,颇具特色,也可见研究者的一番苦心。材料详细介绍了这种教学结构模型的运作流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周期,四个板块,十二个环节,清晰易懂,也便于实施。
其一,教师有据可依。老师们既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又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不该怎么做,不至于让老师茫然无措地等待或各行其是地摸索,能较好地淡化老师在课堂中的操纵地位和控制欲望。
其二,学生有事可做。学生一旦被确立了主体地位之后,被赋予了课堂主人的权利,也同时担当了一份提升自我的责任。这有助于从内心深处焕发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他们从此不必等着老师,依赖老师,他们有自由言说的时空,这都有助于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该模式一旦全面施行不仅可以推动实验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更可以在全区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提三个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建议对时钟中心的“我”字作必要的阐释和强调。尽管材料已经说及这个意思,但在全面解析这个模式的时候,应该介绍到这个核心目标,一切程序都必须围绕“我”来运转。如果缺少对“我”这一关键观念在钟表图中的意义的解说,模式显得有失完整。
第二,建议对模式在具体操作时作一个辩证的提示。模式只是提供了一种操作思路,而不是“铁打”的规矩。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是否可以允许有点弹性。否则,方案中坚决反对的规则化,单一化,而自己也一不小心掉进了“麦当劳化”。过于一律,有碍课堂创新。
第三,建议对诸多环节作灵活取舍。小学一堂课只有40分钟,全面落实整个流程中的12个小环节是有困难的,诸多环节变通处理。如因为程序繁琐,操作起来较为麻烦,既费时,也累人,那么它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严密的同时还要考虑方便。
总之,这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模式,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见它的效果。
陆云峰(区教科室教科员、南通市骨干教师):近几年来,作为一所有着丰厚文化底蕴、优良办学传统和显著办学业绩的通州实验小学,站在“敬畏生命”的高度,高扬“生命化教育”的大旗,着力打造“生命化校园”,成为通州教育走向全省乃至全国最靓丽的品牌。因此,对今天所呈现的教学模式现场,我更多地将观察的视角与“生命化教育”相链接,也力求从中找寻到“生命化课堂”的真实意蕴。
“多维交互式‘我’课堂”中的“我”是核心关键词,也是这一教学模式最具生命特质的亮点。这个“我”,表示的是对“个体生命”的哲学体认,既包括作为“教师”的“我”,同时也包括作为“学生”的“我”。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并紧扣“生本教育”和“儿童中心”理论,把教学过程看作“教师”和“学生”彰显生命活力的过程,力求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大的挖掘与提升,以此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丰厚师生的生命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教学模式更加凸显了作为“学生”的“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建构原则。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在“我准备”模块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初步感知能力,将传统的“完成固定的预习作业”变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借助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学习习惯,对教材文本进行初步的接触与感知,掌握“无需教师教便能自己掌握的知识”。对不能理解的进行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进入课堂的“积极态势”——将“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形成问题,并通过“我规划”力求在课堂学习中予以解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助学单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让学生带着“我”的问题走进课堂,更让学生根据“我”的特点,对课堂教学生活提前进行“规划”,给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依据。从今天的课堂展示来看,执教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采用和教学评价的实施中,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初学”出发,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教师的引领也是恰到好处的,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版块,在“我探究”和“我提升”模块中,注重了“先试后导、先讲后练”的教学流程,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理顺了教学的合理顺序,通过教师设置“主要问题”,创设“自主在先,合作在后”的学习情境,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假合作”“伪探究”的倾向。特别欣赏这一教学版块中的“自我评价单”,让学生既作为课堂评价的客体,又作为课堂评价的主体,让学生观照“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自我肯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课堂参与的姿态,品味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大有裨益的。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评价”,将教师的“他人”评价变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将“自我”评价延伸到“我检测”版块,从而真正实现了“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充分凸显了生命的灵动,激发了生命的动力,张扬了生命的个性。
对于今天展示的课堂教学与文本材料,还想提出个人的几点想法:
一是模块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就“我准备”教学模块,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不是要求太高了一点。从提供的助学单可以看出,三类十二条题目的“预学内容”不仅没有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二是执教老师在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我准备”助学单中提出的问题,似乎将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的“问题”上。但是接下来的教学,教师既没有对问题进行筛选,也没有从学生的提问出发。其实,对于这些问题,老师应该在课前就进行必要的归类和总结,将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上。
三是虽然将“检测”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但却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生还处在掌握知识的初级阶段,对于如何选题还是比较“稚幼”的,也不可能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出好一份“检测单”。所以,我建议对于“我检测”这一版块还需要好好斟酌,力求更科学、更实用。
秦德林(区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很高兴参加实验小学“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我想说两点:一个是我对这个教学的模式的基本的判断。我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这种模式理念先进性。这一点在刚才的论证中大家都已经充分表达了。这一模式凸显的是一种“学”的课堂的思想,凸显的是学生的这样一种主体地位,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现在倡导“学的课堂”,谁在学,是“我”在学,是“我”在教。
第二句话,这种模式流程的简明性。这一点我和刚才许多老师讲的深有同感。我们的很多东西,理念是非常先进的,非常好的,都是对的,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好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种流程,没有这样一种规约,一切东西都是空的。最典型的是素质教育,从提出来到现在这么多年,素质教育有没有得到落实?为什么没有落实?就是因为没有这些规范的流程和操作的程序。大家都在讲“我搞的是素质教育”,但究竟它的模型、它的流程、它的操作框架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当然这个东西可能不是千篇一律的,可能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段,可能有不同的东西,但它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可能就糟糕了。所以,这种流程的简明性的好处是把这个事情很好地落到实处,便于操作。这样,效果、效益就能显现出来了。
第三句话,这种模式实施的灵活性。我们讲的模式是一种框架,是一种模型,是一种程式,是一种渠道,但它不是唯一的。实小这个模式本身是带有一定容量的,是有很大的包容度的,老师们在实施时就不会被它束缚而丧失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们在谈课堂教学的多维交互时怎么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个是主体思维与“我”的关系。我们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亲子互动的过程当中,怎么来突出“我”的思维,这是这一模式核心的东西。第二个就是环节思维与“我”的关系。在“准备、探究、提升、检测”这四哥环节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个四个环节和主体的“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第三个关系就是目标思维与“我”的关系。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每一个环节当中,如何通过“我”来确定这种目标指向。
对一个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文本中对“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概念的界定,基本上没触及到模式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对概念的界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描述,一种是下定义。不管哪一张方法,都必须讲清楚它的内涵与外延,而一些很虚的词是不能用在概念的界定上的。希望对“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核心概念做更科学、严密的界定。
郭志明(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到实验小学来,我很开心。一是因为这个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听了各位专家的评点,启发很大。我感觉到,这个模式避开了许多具体操作的东西。说到模式,无非就是几个步骤、几个环节,什么导学单,什么学教案……实小这个模式一下子跳出了这样的圈子,而且,它为实验小学生命化校园的构建在课堂里面怎么体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着落点,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这个模式要说亮的话,亮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亮在“我”。这里的“我”应该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杜郎口中学的所谓“我的课堂我做主”中的“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第二个不能忽视的就是湖南沙市一个特级教师所讲的话:“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里的“我”要把教师放进去。今天我听了许飞老师的科学课,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学生这个主体是离不开老师的。离开了老师的所谓主体是虚假的、空洞的、无效的。孩子毕竟是孩子,所以要把这两个关系阐述清楚。
第二个,亮在探究。我听了课又研读了文本之后,感觉到它最大的亮点就在探究。首先,这个探究一是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刚刚秦校长讲,这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其实,课堂要颠覆是很难的,郑金洲教授所讲的“一百年前的课堂和今天的课堂实际上是一样的”,这句话很经典。现在吹得很多的优秀课的展示,甚至是全国一等奖的课,都还是老师很精彩。在实验小学的这个模式下,我确实看到了孩子们的探究。二是改变了知识的传授方式,由传授式变成了探究式。第三,改变了学生的成长方式,强调了“动态生成”四个字,老师只是稍微点拔一下。
第三个,亮在交互。交互的工作我们要做好。听说原先叫做“四维交互”,这一说法说法确实需要斟酌。作为一种模式,不能框得太死。好的课堂应该是多维的。开放的课堂肯定要把所有的智慧资源更大容量地输入到课堂上来,包括家长的资源,方方面面的资源都要重视并加以有效的吸纳。“四维交互”应该改成“多维交互”,多维交互“我”课堂,很亮。
我再提几点建议:
首先要把模型定好,不要讲究整齐美。我认为,检测在前,提升在后,调换一下更好。提升是一个更加长远的东西,“我规划”这个词用得太大了,应该是“我设计”。检测当中“考自己”“考同学”改为“自测”和“互测”两个环节就行了。
其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是常态之模与变化之式的关系。这个模式与其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理念。这个模式在平时的课堂上是不可能这样操作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许老师今天课堂上就是有特点地在展示这个模式的。如果不是为了展示这个模式,把有些环节去掉,少弄几个,也许会探讨得更加精彩。一定要因时因课因境而变化,不拘泥于模式。第二,我们要处理好学生之“我”与教师之“我”的关系。你让小学生探究,他就非常地活跃,活跃以后是不是都在正确的轨道运行?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点拔、提醒、归纳、总结,这是不能忽视的。许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第三,要处理好动态生成与静态观照的关系。动态生成说明很活跃。在动的过程当中,要提醒学生不断地进行总结,慢慢地体悟。在静的时候要形成一种记笔记的习惯,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根基性素养。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孩子根基式的素养如何培养?我们要先把这座“桥”建好,然后再把这座“桥”拆掉。拆掉前你把他们的根基都打好了,他们就可以自己去学习、去探索了。最后就是大“我”和小“我”的关系。每一个班集体当中,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老师很可能会关注大部份,少数就忽视了。交流成果的时候,有些孩子在开小差。当老师在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它同学的脑子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更多地要关注少部分同学,。
徐 冲:刚才,各位专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认为,实验小学的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最大的喜悦是把“学的课堂”的念想真正落到了实处。模式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把孩子们“学”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孩子们真正有事可做,真正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这在有些所谓的“学的课堂”中是看不到的。所以,今天的沙龙活动给大家的收获是很大的。我们今天的活动是论证,也是学习。今天的沙龙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