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预设岂能如此一厢情愿
何忠锋
【教学案情】
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预设是指在教学中预设典型场景,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预设是有效教学的计划行为,既关注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关注了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已越来越为课程改革所追求,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日前观摩了一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公开课。由于本课涉及到我国的分配制度,理论性较强,又缺乏趣味性,教师为了让学生带着兴致去接触这些理论,就预设了用电视剧《乡村爱情》的方式讲了这节课。由于教师对其情境活动预设之“一厢情愿”,实际效果有违初衷。
片段一(课堂导入)
师(面带微笑):同学们,知道这几天中央一套正在热播赵本山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是什么吗?
(有些沉默,同学们窃窃私语,无人主动回答)
师:是《乡村爱情》。剧中自从王大拿、王木生父子俩投资象牙山村以后,才几年工夫,这里就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该村为从收入分配制度上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
(同学们面面相觑,冷场)
师(有些着急,提高了声音):他们实行了工资制,以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年老的村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托,全村人都住上了别墅式楼房。请同学们讨论探究:1、象牙山村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方式?2、这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然后,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按劳分配的范围、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什么是按劳分配。)
片段二:(分角色表演)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饰演两位剧中人物,哪两位自告奋勇?思考两个问题:1、你认为象牙山村能实行按需分配或者平均分配吗?为什么?2、你能说说象牙山村实行现在的按劳分配制度对劳动者个人和社会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材料内容:
今天又到了村民领工资的日子了,刘能和谢广坤早早地就来到了村委会。
刘能(一激动,话更说不清楚了):我说广……广坤呢,咱俩一……一样干活,凭啥我……我领2000,你拿2500?这不是欺……欺负人吗?
谢广坤(边笑边得意地说):凭啥?凭咱的本事呗。我干的是技术活,你只会出点儿笨力气,咱俩能力上有差别,当然不能同工同酬了!
刘能(不服气地说):同工不……不同酬,这还叫社……社会主义?!叫……叫我说,咱村都这么富了,就该来个按……按需分配,谁想要啥就拿啥,需……需要多少拿多少!要不,就按人头平均分配,这才叫公平。
谢广坤(嘲笑的口气):呵,按需分配,那恐怕用不了两年,咱村这点家底就得败坏光。平均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那傻子才干活呢!咱村不变成个“懒汉村”才怪!刘能,别整天异想天开了,还是多学点技术吧!
(一听表演,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纷纷举荐人选,好几分钟才确定了两个学生,也是班上最调皮的两个。两个表演的学生看来不太熟悉剧中人物特征,表演起来如同读书。执教者为了体现戏剧效果,多次为他们进行说戏,让他们熟悉人物的语言特征,结果费时不少)
【诊断分析】
教育心理学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情境预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创设那些能唤醒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对将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应该说,执教者的情境预设“煞费苦心”。从逻辑上而言,选取的剧情精彩适当,材料内容也能很好地寓知识于活动,但课堂实际运用时出现冷场、学生参与有限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完全是因为老师预设时“一厢情愿”所至。
《乡村爱情》虽然很火,却未成为该校大部分学生的实际经验。一是该校属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电视剧播出时间正是学生晚自习时间,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观看这部连续剧。二是这是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电视剧,不属于学生情感关注范围,学生即使有条件也不会主动关心实际剧情。因此,情境预设时老师将学生的情感经验体验等同于自己,预设了看似极佳的情境活动,结果出现了课堂上的偏差反应。
要克服这种“一厢情愿”,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预设时注意以下三点:
一.情境材料找对切入点要“问”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知知识、情感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预设,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主动求知。因此,情境材料预设的切入点必须是学生的“已知区”,即符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发展水平。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有利于参与活动,表现自我,否则,不能引起学生共鸣,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活动自然无法有效开展。
找对情境材料切入点要“问”。预设强调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彰显了教师的主导性,而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调查,了解和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背景,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结合学生经验合理预设教学情境。如果该课前教师先期了解一下学生有没有看过《乡村爱情》,就不会出现上课冷场的现象,也就不会有最后“费力不讨好”的结果。如果让学生在课前调查一下父母亲工作单位的性质和收入状况,无疑是更好的情境预设的切入点。
二.情境问题选准兴奋点要“闻”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要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政治教师进行情境活动预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选准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吸取富有生活实际的政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兴趣趋向展开教学。学生的兴奋点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选准情境问题兴奋点要“闻”。教师平时要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准确把握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如果该教师稍微了解一下学生对歌星的关注程度,就会明白学生兴奋点所在。情境活动设计让学生介绍宋祖英、许嵩、陈翔、阿宝、张靓颖、李宇春等歌星的所在单位、大致收入状况并以此进行收入分配方式的比较,一定会重重地敲击学生的心灵,一下子“投石冲开水底天”,肯定能持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情境气氛把握调控点要“望”
教学需要情境预设,需要利用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课不是机械的执行教学预设的过程而是能动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情境气氛的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调控。
把握情境气氛调控点要“望”。一个教师的情境气氛阅读能力和应变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这堂课上,面对学生一开始对情境活动内容漠然而视,教师可以立即引入材料内容的学习与思考,在材料学习中适当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在问题探究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当发现“分角色表演”不理想时,要果断改变预设,迅速进入“讨论探究”,而不要纠缠于“角色意识”的解决。在给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教学时间容不得一点浪费,不能以画蛇添足的“角色表演”破坏教学节奏,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情境活动预设要以生为主,为学服务,方能收有效之果。
(何忠锋 通州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