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双慧眼育一颗慧心
钱小林
【教学案情】
《少年王冕》是一篇人物故事。作者认为王冕的为学和为人是最理想的,希望借助他与书中其他儒林百丑形成鲜明对比,批评儒林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善于通过多元解读来感受王冕这个不寻常的人物形象。执教者深析教材,抓住了这个重点和难点,既有令人叫好之处,又难免存在一点点遗憾。
片断一
(课始,在一番简单回忆课文之后,老师提出“王冕到秦家放牛后从此成为牧童”,并引导学生回忆了《所见》一诗中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
师:可王冕这个牧童不寻常!(板书:不寻常)
师:请同学们默读4—7节,找找王冕不寻常的地方,想想为什么不寻常?
……
片断二
师:(这么美的景色)常人只是看看,他决心画下来,这叫“独具慧心”。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什么让他“独具慧心”?
生1:是荷花的美。
生2:王冕想有一番成就,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生3:是雨后美景。
师:还有不一般的见识吗?
(生基本重复以上说法)
师:请看这一句:“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是书让他长了见识。怎样的景色让王冕独具慧心呢?谁来读?
(指导朗读景色描写一段)
【诊断分析】
执教老师紧抓文章重点,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片断一的导入简洁明了,通过对比,生成问题,突出重点,一“问”即发,既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又释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了写人要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即“不寻常”之处,这对阅读理解写人文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片断二中的教学是一个难点,这份“独具慧心”也只是教师的概括,学生的“慧心”似乎还不能“会意”。于是,此段的理解仅停留于对美景的认识,至于“王冕为何能至深感悟这份美”和“这份美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又有何作用”还是未能“慧眼”发现,更没有“慧心”感悟。笔者认为,如果说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借给了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在求异的思维空间里阅读文本,走近人物,那么此处的教学就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慧眼”刚刚生根,还未成熟,还未明锐开阔,教师就急着让学生成熟“慧心”,使得“慧眼”和“慧心”都稚嫩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求异,让学生慧眼生根、慧心萌芽
求异阅读,就是善于在多种思路中选择最富有创见性的思路,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洞察问题,提出创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本课是《儒林外史》的“楔子”,“借”王冕这个“名流”来“隐括全文”,其人物形象是丰满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如孝顺母亲、喜欢读书、善于观察、勤奋刻苦等。应该说,这些解读都是对人物特点的正确把握,只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对文本内涵的感知深度也就有所差距。所以,一开始就需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雾眼迷离时,教师作为孩子心目中的天使,不妨赐予学生一双慧眼,给予学生一个求异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不断拥有新的发现。与此同时,当学生开始学会凭借这双慧眼多角度、多方位看待问题时,教师要设法活跃他们的内心思想细胞,学生的一颗慧心也将在我们的浇灌中渐渐萌芽。
二、品读,让学生慧眼明锐、慧心成型
“一眼就识天机”固然很少,文本底蕴的奥妙常在于让你“有眼不识泰山”,细酌入味,又有豁然开朗之喜悦,顿然间欣感大彻大悟。“雨后美景”这段描写,既有赏美的愉悦享受,更与人物的睿智、思想、心态有密切的关系。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次偶然的发现竟成就了王冕的一生,文本的这部分安排难道不值得我们品读深思吗?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带领学生在细酌入味的朗读中进行一番赏美,此时的学生如书画鉴赏专家鉴赏中国画一般兴趣盎然,个个目光明锐、慧眼识辨。一切景语皆情语。深入研读可以发现,这里还包含着更深的东西,那就是环境、性格与人成长之间的关系。但要想洞察文本的深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动心品读了。在此不妨提升一下问题的难度: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雨后荷景就没有其它用意了吗?仅仅是因为他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美的眼睛吗?怎样让自己的心境变得更美呢?再次品读,定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这句话的含义。读书使心智明朗,有一颗美好的心,更有了追求美的人生热情,表达美的欲望。所以,此情此景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更是他人格的写照。当然,《儒林外史》中以此作为“楔子”,宣扬读书人“为学”与“为人”的思想,似乎有点初露锋芒了。在反复深入的品读中,学生的慧心就会茁壮成长、渐渐成型了。
三、想象,让学生慧眼开阔、慧心闪动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文本语言的物质性决定了形成文本的有限性,尽管如此,却也造成了文本意境的可遐想性和精神内涵的无限性。这也就使得文本会产生诸多的文本空白。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说,“阅读开始接触语言文字;继而领悟文本的意旨情趣;最后去粗取精,不拘泥于言,只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所以,阅读是一个不断内化又外化的过程,是慧眼识言、慧心会意、得意释言的过程。基于此,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想象活动伴随对文本意化的整个过程。首先,由于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能让学生扩宽认知领域,走进文本意境,从而慧眼开阔,明眸放光。本课中教学“雨后美景”一段时,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倘若这样的美景就在我们眼前,你的内心是怎样的?你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人在画图中’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题诗、作画、摄影、抚琴、起舞……让学生尽情享受这份美、留存这份美。其次,由于想象是对头脑中已存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重塑人物形象,继而将加工后的形象再在眼前展现,加深理解和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和智慧。比如本课中,可让学生幻化成王冕,“面对秦家所给的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腌鱼腊肉,他会怎样说服母亲吃下呢?”“牛吃饱了,他坐在柳树阴下是怎样认真看书的?”“他是怎样刻苦学画的?”如此一来,学生一颗灵动的心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升腾起情感的火焰,激越的思想必会填补文本的空白,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
慧眼识天下。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一双慧眼,并不断鼓励孩子擦亮慧眼,去发现、去感悟、去冶炼,学生必定会因“慧眼”又生“慧心”。
(钱小林 平潮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