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儿童的情境里
张宏云
又到三月。窗外依旧散发着其特有的气息:柳条儿不断地冒出一片片柔嫩的绿芽儿,五颜六色的花儿争先恐后地装点着初春的幼儿园,“娃娃家”“手工坊”“读书廊”里满是孩子们跳动的身影,一缕缕轻柔的阳光裹挟着孩子们铜铃般的喧闹声,填满了幼儿园的所有空间……25年来,对幼儿教育的执著追求,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思想熏染中的不断探索,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行走在幼儿情境教育里的惬意与幸福。
选 择
在选择前行的方向时,许多人总是处在一种随缘的意识中。我选择幼儿教育也同样如此,纯属是幼时那种可爱得让人发笑的想法。
我出生在农村,打小就喜欢玩儿,阡陌纵横的田园间时常留下我的身影。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女儿,父母对我倍加疼爱,对于我的顽皮也常常认为是“灵巧”,我俨然成为当时家中的“掌上明珠”。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虽然开始好转,但拮据的家庭收入也时常让父母眉头紧锁。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穿新衣服、吃好饭菜、过好日子”成为一种最朴素也是最现实的追求。
可能是天生聪慧的原因,也可能是当是无拘无束的教育氛围,从进入校门开始,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顶呱呱的,这也使得父母更加疼爱我,在我小学毕业时便将我送到城里的学校——金沙中学上初中。
当时的金沙中学,紧挨着实验小学,之间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而且还共用一个操场,这使得上初中的三年,我可以时常和小学生在一起。那个时候,幼儿教育还未象当下这样红火,城区还没有几家上规模的幼儿园,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族就把孩子早早地送到实验小学的学前班,因此,操场上时常可以看到学前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做“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的游戏。看着孩子们快乐的身影,听着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已经是“大孩子”的我不禁时常有个梦想:在明媚的阳光下,在绿色的草地上,孩子们围着我坐成一圈,听我讲故事……因为这样,一次体育课上,我无意将目光聚焦在操场那边的孩子身上,以至于体育老师讲什么都没有听见,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老师以点名的方式“拎”出了队列。
初中生活的三年,因为有了孩子般的梦想,我就像在童话宫里一样,快乐而充满幻想。1981年,初中毕业,在同学们纷纷报填高中志愿时,学业成绩优异的我却在升学志愿书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海门师范的幼师专业。听说将来是当幼儿教师的,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也笑了,因为那时我就相信,这是一条可以圆梦的路。
师范三年,是充实的,更是充满情趣的。我认识了“教育”,更认识了幼儿教育是“叶的事业”。1984年,我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走进了当时通州唯一的局直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开始了我为之自豪而不懈努力的追梦之旅。
启 航
我时常告诫自己,既然选择了,不仅仅是做好,更应该是做优。当初孩童般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天真与幼稚,如今真的走进孩子们中间,那就需要一份真实的职业操守和不倦的职业追求,那才能真正地融入儿
童中间,让儿童成为“我的挚爱”,成为“我心灵的寄托”。
实验幼儿园建于1980年,及至到1984年,正规学前教育毕业的教师很少。作为海门师范幼教专业班的优秀毕业生,我的到来着实让园长高兴。这也是当初那个年代给我的一份特殊的礼遇,我也正是在这样的礼遇中开始了我事业的启航。
那个时候,作为通州唯一的上档次且享受公助的幼儿园,学校每学期都要承担对乡镇幼儿园进行教学指导的任务。因为刚刚毕业,再加上我的清灵和韧劲,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的头上。因为专业教师少,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都得靠自己摸索和领悟;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教学展示中,我不断地在幼儿教学的领域里有着施展身手的机会。
为了上好公开课,我总会查阅大量的资料,时常在幼儿园清园后,一个人面对空空的教室,一遍又一遍的“讲课”,不断地琢磨和修正,从教学的流程架构到每一句教学语言的设计,我都要花上几天的时间。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具,我都是自己动手,精心制作。
一次次的教学展示,一次次的自我超越。每次的公开教学,虽然很辛苦,但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深度的撞击,一次有效的提升。因为公开课多了,我也就逐步形成了轻松、活泼、开放的教学风格,在通州也有了小名气。
初涉教坛,便有了如此的收获,着实让我感到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似乎有了些飘飘然的感觉,公开课教学、参赛获奖、替园长写公文,让我感觉到这似乎就是幼儿教育的全部。但一次意外却一下子让我那发热的脑袋冷静了下来。
那是一次常规性的晨接。天空泛着一丝丝白云,空气出奇地清新。孩子们在家长的护送下,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幼儿园。我和所有的班主任一样,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眼看着孩子们基本到齐了,就差一个叫小强的小朋友了。这个孩子一直是个小犟牛,自打进幼儿园以来,每天总是要在他爸爸的逼迫下才到学校,而且还要在校门口拗上半个小时。这不,好不容易从他爸爸手中接过他,他却冷不丁地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怎么了?”虽然小巴掌没有力气,但我却感觉到面颊有些发热。我一时不知所措,从幼儿入园接待到组织午餐,从幼儿午睡前后的穿脱衣服到幼儿的盥洗入厕,我都能细致入微,难道我做得还不够好吗?面对着连连道歉的家长,虽然挨了“打”,但我还得一边强忍着心头的懊恼,一边连声说:“没关系,没关系……”
就是这一记耳光,让我一下子再次回到了教育的地面。优课、比赛、写公文,那是很风光的事情;做幼儿的好“保姆”,那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我得让我的课堂吸引幼儿,让我的课堂成为幼儿最开心最向往的时刻;让我的幼儿园吸引幼儿,让我的幼儿园成为幼儿最想待最喜欢的地方。相信那个时候,印在我脸上的将不再是令我心悸的“掌印”,而是孩子们甜甜的亲吻。
前 行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的是如何适应儿童的需要、真正地成为儿童成长的伙伴。我时常幻想着,那么多可爱的小精灵围在我身边,我和他们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一起将手中五彩的卡纸折剪出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这应该是多么快乐的教育生活呀!几年工作下来,我才发现,美好的幻想必定需要一种信念的支撑和理论的牵引,单靠所谓的尝试与实践还不能进入专业发展的轨道,还不能找到幼儿教育真正的门径。
于是,我开始寻找我的教育之路。
1992年,承担着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任务的园长因为事务的繁忙,将研究的任务交给了我。面对着从未涉足的教育科研,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接受。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从一本又一本幼教辅导资料中走了出来,走上了一条研究与实践并行的教育之路。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科学研究,我开始认真阅读园长转给我的课题方案,开始行走在教室和阅览室之间,捕捉研究的灵感,寻找自己的那片芳草地。不久,我的第一份课题论文完成了,并作为幼儿园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丹阳会议”的交流,竟然还得到南师大刁培锷教授的高度评价。从此,在教学中关注问题、研究问题成为我的行走方式,我先后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幼儿园综合课程”、“农村幼儿卫生现状的调查”、“影响幼儿口语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所撰写的数十篇研究文章先后在《中国妇女报》《学前教育研究》《教育导刊》《心理与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1997年,我还应邀参加编写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班主任文库《幼儿园班级管理》。
也就是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难得的培训机会,先后参加了赴英境外培训、国家级育婴师培训、省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省一类幼儿园园长培训,参加了通州“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走进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等高校,多次聆听了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学。也就是在这样的聆听中,我第一次有机会聆听了李吉林老师的报告,也就是在那一次聆听中,我再次敞亮了前行的路径。
那是2005年的春天,通州小学多功能报告厅,通州“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第四期特级教师论坛如期举行。窗外,阳光灿烂,春光宜人;室内,春意融融,激情涌动。李吉林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深深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协会会员。我恭列其中,不时为李老师执着的教育情怀、真挚的儿童情愫和深邃的教育视野所陶醉。三个小时的报告,我沉醉在李老师精彩的报告中,“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思想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心扉,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教育之情、教学之境吗?情境既然可以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那为什么不可以走进充满着幻想和神奇的幼儿课堂呢;情境可以走进基础教育的领域,那为什么不可以走进童话宫般的幼儿园呢?
感动于这样一种无意的邂逅。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关注李吉林老师,让“情境”走进我的教学和我的管理。2006年,“十一五”的起始年,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团队,开始了情境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和研究。
追 随
2005年的夏天,骄阳似火,酷热难熬。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天,离开教育怀抱六个年头的通州幼儿园回到了教育的怀抱(由于历史原因,该园于2000年被整建制划归通州市妇联管理),时任园长已经数年的我悲喜有之。离开教育系统的那个5年,是我人生路上的黄金岁月,但却受制于改制后的多种因素,专业成长变得迟缓,前行的方向变得茫然。现今,幼儿园回归了教育的天地,我终于又可以在更大的舞台上演绎我所向往的情境教育的诗意篇章了。
也就在那年暑假,为了能够打造一个更适合幼儿成长的环境,我顶烈阳冒酷暑,四处奔走,为幼儿园筹得了100多万元的修缮款。面对着陋旧不堪的园舍,我决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建。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在一个十分具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的生活空间,便是他的成长环境,环境与其间活动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交织在一起的儿童生活空间。”(李吉林)
两个月后,一个既有文化氛围又符合儿童特点的幼儿园呈现在所有家长的面前。园内所有建筑都用回廊的方式连成一个整体。回廊内,十多个极具儿童化的植物角、手工角、阅读角遍布其中,墙壁上是幼儿最喜欢的童话故事的插图,地面用“肯德基”专用地砖铺陈,幼儿的活动室为全透明的玻璃房……漫步校园,家长们都说有种“返老还童”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创设,更是让孩子们流连驻足。
有了这样的环境创设,情境教育便可以真正找到一条回家的路了。2006年,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举办情境教育培训班。开班典礼上,南通市教育局特意点名让我作为代表发言。为了这次发言,我通览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育的著述,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情境教育的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是坚定了走专业成长之路的决心。那一次培训班,重新燃起了我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成长愿望。李吉林老师的成长故事给了我更强的前行动力,情境教育的理论再一次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知道:中年的我还是可以再努力、再成长的。
面对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我用心观察,用情思考,着力从周而复始的生活中寻找新意。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我都会认真梳理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为了能够走上一条成长的快车道,我放弃了闲适的业余时间,对幼儿园课程及教材仔细研读。我积极承担省市级教学研究活动,近几年来执教省市级公开课、作专题讲座30余次。2007年,在李吉林老师的指导下,我将情境教育的理论与幼儿的早期阅读作为新的研究点,进行了“幼儿情境阅读与幼儿发展的园本实践研究”,业已取得了丰厚的阶段性成果。
2007年,我参加了南通市园长课堂教学比赛,执教了大班艺术欣赏课《脸部彩绘》,生动的课堂现场,特别是教学情境的成功创设,获得了评委组专家的高度赞赏,并获得了一等奖。
2009年4月,在李吉林团队的共同策划下,我和同伴们承办了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现场推进会。推进会上,我作了题为《让幼儿生活在情境阅读的世界里》的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我也借助这样的机会,将我的老师们也推上了研究的舞台。一节节充满情趣和意境的课堂教学,一场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沙龙展示,让到会的领导专家们赞叹不已。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鞠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原《少年日报》总编张秋生纷纷题字祝贺,特别是亲临会场的李吉林老师,更是对我的教学特色、办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我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010年,我应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长三角幼教论坛”,并代表江苏作了题为“释放园本教研的力量——幼儿情境阅读的园本实践研究”的大会发言……
行走在教育的天地里,成长在儿童的情境里,我时常为自己的点滴进步兴奋不已,更为自己能够在情境教育的园地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领域而自豪。前行的路还很长,但我坚信,我会像李吉林老师一样,用爱播种,用情浇灌,一定会在幼儿教育的园地里收获更多的成功。
(张宏云 通州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