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正文
教育科研
探寻对话的真义
发布时间:2010-12-01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阅读次数:

探寻对话的真义

瞿卫华

【教学案情】

有幸观摩了《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现场。立足对话教学,观照这堂课的教学,笔者撷取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教学场景:

1.教师围绕王冕的“勤奋好学”让学生从课文的4—6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证据来体会。四十分钟的对话,涉及的文本意蕴基本上都是关于王冕的勤奋好学,没有崭新意义的生成与建立。

2.课堂上阅读对话的组织,基本体现为教师对教学的绝对操控。从抛出话题到引导讨论,从改变话题到最后的总结,基本上都是顺应着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没有以课堂主体的身份介入到整堂课的学习中来,缺乏发自内心的沟通与交流。

3.在教学过程中,在对话现状不理想的情况下,教师仅提醒学生要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生——本”对话),其他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基本没有。

【诊断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中,对话目标的预设过于平板与凝滞,教师操控了课堂对话,造成对话真义的丧失。当然,这是时下课堂对话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真性的阅读对话下,学生才能得意敢言,享受阅读的愉悦。那么,究竟该如何建构真性的阅读对话呢?

一、意义建构:个体意义的生长应是对话的终极旨归

意义建构是每一节阅读教学课都应关注的层面,这关涉到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目标。《少年王冕》这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写人的记叙文一般要达成的目标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应该说,本堂课体现了这一基本目标,但这一目标被实现得太过凝滞,太多平板。因为教师不断强调着王冕的勤奋好学,导致了学生归一式的解读。其实,本文并未在王冕的勤奋好学上花费多少笔墨。就原著来讲,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开篇就隆重推出了王冕,意在与后面的那些酸儒进行对比。因此,吴敬梓想着力体现的是王冕的“君子”形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留清气满乾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果教师能适当做些点拨(比如就拿一个酸儒与王冕作比较),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进行思考。由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或许会打破既有的窠臼,收获一个崭新层面的意义。

对话过程是一个个体意义获得生长的过程。要实现阅读对话过程中个体意义的建构,一是教者要具有开放的心态,教学目标的制订一定要开放。如《少年王冕》的教学目标应预设为“分析人物形象”,而不应统定在“体会王冕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上。二是教者应有生成的意愿。阅读是一种探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都会敏锐地表现为有感而发,教者应及时捕捉学生的“感”,引导学生品咂、回味文本。只有如此,阅读才会成为学生难忘的游历过程。

二、秩序组织:合理秩序的建构应是阅读的有效保障

从教学伦理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必然会形成一种控制,这是由教师、学生二者在课堂中的地位决定的。但是,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不可以成为一种统摄。这节课中,教师直接切入课文第4—6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找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语句。当学生找到教师未预设的内容时,教师对学生实行了“叫停”政策……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没有自主的权利,如被牵着鼻子的牛。经历这样的阅读,学生会感受到一种失去自由的无意识感和一种忙于奔命的疲惫,久而久之,阅读的兴趣就会逐渐淡去。

在阅读对话中,教师组织的教学秩序一定要合理。因为只有合理的秩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规律与权利。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把握应该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整体——局部——整体。教师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之前可以适当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作适当回顾,以期唤起学生的原初印象,重构文本的整体感觉。进行局部阅读的时候,可以充分激发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参与意识,教学的重点也完全可以跟着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及时转移。其次,应尊重文本的写作思路。叶圣陶有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充分尊重作者的创作思路,对文本的理解才有效度可言。《少年王冕》一文看似散而神不散,作者以时间为序,详写了王冕“放牛”与“画荷”这两件事来表现王冕的人格。教师在教学本文时想二者兼顾但又难全部囊括,所以在“放牛”一事中取了第四段,在“画荷”一事中倒取了全部。其实,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明示,即围绕两件事来理解人物的形象,而不必含糊、躲闪。只有这样的明示,合理的教学秩序才会明晰出来。

三、方法辅导:共享策略的辅导应是教学的重要方法

伯姆在《论对话》中指出:“每一个人都参与并共享群体所有人的全部意义。到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作真正的对话”。意义共享是具有策略的,但共享策略的辅导在今天课堂中未能体现。如何实现阅读对话的意义共享,教师应辅导学生掌握下面三个策略。

一是立己之言。立己之言是共享对话真义的首要条件。时下的课堂,都存在着教师未能教会学生如何立己之言,因为能够在课堂中立己之言的学生只是少数。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鲜明,而不是吞吞吐吐、闪闪烁烁。

二是悦纳他言。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有多少学生学会了倾听?为数可能不多。教师应采用必要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悦纳他言,只有听进去了,才能生出自己的感悟来。课始,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重复别人发言的方式,来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渐渐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通过XXX的发言,我明白了……”“XXX的发言让我知道……”来生发自己的意义;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观点进行论争。

三是论争情怀。课堂上的论争是一种境界,是民主对话的体现。“老师,我不同您的观点”“XXX,我想给你补充两点”“老师,我想反驳XXX的观点”……这就是论争。其实,在这节课上,教师完全可以就文章中写荷花的片段(课文第五自然段)组织学生论争:作者此处为什么要写雨后荷花景?以此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荷花美景来体现王冕的大彻大悟,作者写荷花也正是表现王冕也像荷花一样……即么,学生眼中的王冕也许不止是“勤奋好学”了。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建构真性的阅读对话,是一个具有高难度但又非常现实的话题。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教学的质效。

(瞿卫华实验小学)

CopyRight @ 2008-2017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7020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