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正文
教育科研
到底能看到几个面?
发布时间:2010-12-01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阅读次数:

到底能看到几个面?

李忠衡

【教学案情】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观察物体》(苏教三年级上册)中的一个片段。

师: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各自面前的长方体物体。

学生非常兴奋,观察着,讨论着,有的还站到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观察的结果。

生1:我看到长方体的2个面。

生2:我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生3:我看到长方体的4个面。

生4:我看到长方体的5个面。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那么,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呢?

师指名能看到4个面的学生到讲台前观察。

师:摄像头代表人的眼睛,请你用它对准长方体,看最多能拍到几个面?(把摄像头交给学生)

学生拿着摄像头不停地抖动着,画面跳跃着,一会儿拍到这几个面,一会儿拍到另外几个面,于是,下面有学生说:“能看到4个面!”“能看到5个面!”……

教师没有办法,只得帮学生拿着摄像头,通过教师的调节,只能拍到长方体的3个面。

师:同学们,现在看清楚了吗?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大多数学生:3个面。

(还有少数学生仍认为,能看到4个面,教师不再理会,把结论板书到黑板上,那部分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

【诊断分析】

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形,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也许学生记住了最后的结论,但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弄明白,有些学生只不过是附和着别人的意见,还有些学生可能心存疑问:我明明能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为什么偏要说只看到3个面?看得出来,教师在课前也作了充分的预设,当学生出错后,马上拿出摄像头,借助摄像头代替眼睛观察,但摄像头的介入,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的认识越来越模糊。由此看来,这一段教学并没有画上圆满的句号,甚至可以说是这节课中的一处败笔。危言耸听地说,对学生以后学习相关内容将产生负面效应。

那么,这节本来很精彩的公开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败笔呢?笔者经过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没有理清数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但不能因此认为,生活经验就等同于数学学习。以这一课观察要求来说,这里所说的观察与日常生活中的看是有区别的。本节课中的观察是其特殊要求的,“从同一个角度观察”是指站在同一个观察点看,“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是对观察情况进行抽象概括的要求。学生之所以会说他们能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并不是他们真的在同一个观察点看到了4个面或5个面,而是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再把看到的结果累加起来。

二、观察前的要求不明确。在观察之前,虽然教师曾用形象的比喻说出了观察要求:“要像木头人一样地看”,即固定在一个角度观察,但大多数学生那时比较兴奋,根本没有听清楚要求。教师对如何概括观察情况没有进行引导,没有强调概括的结果是指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由于学生观察方法不同,概括方法不同,因此获得的结论自然不同。

三、没有运用合适的调整策略。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预案时,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并作了充分的预设。也许在教者看来,摄像头作为现代教学媒体,既直观又新颖,甚至可以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但事与愿违,学生对用摄像头拍摄操作不熟练,致使画面抖动,无法进行观察;学生可能不明白:为什么摄像头可以代替人的双眼观察呢?这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想法。其实,问题并不复杂,教师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学生是不可能真正一下子看到4个面的,学生的错误结论缘于观察方法的错误,缘于没有弄清要获得结论的要求。如果教师如能巧妙地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学生的观察方法,对结论要求适当指点,便可生成本课教学的亮点,但由于教师调整方法欠妥,致使精彩擦肩而过。

四、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习对象。本节课,用的是三年级教材,而学习者却是二年级的学生。虽然直观地进行观察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对观察的结果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对二年级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节课的前半部分进行得相当顺畅,到案例部分的这一环节就有些卡壳了。出现这种情况,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教者仍按预设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对“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认识越来越模糊。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观察活动?面对观察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如何有效引导?如何针对课堂上的生成与学生实际灵活地进行调节?笔者觉得:

一、理清关系,辩证处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现象的简单反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链接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唤醒生活经验,构建生活化数学。同时,教师在运用生活资源时,也要注意进行比较、筛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注意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之间的差异,防止生活材料对数学学习产生负迁移。就这一课来说,在观察前,教师一定要以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数学中的观察与平常所说的看有什么不同?要获得“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的结论,需要怎样进行观察?

二、明确要求,强化观察与思考的关系

在组织学生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要求。就以本课的观察为例,要探讨“从同一个角度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叫从同一个角度观察?怎样从同一个角度去观察?“最多”是什么意思?学生只有明确了观察的要求,才能使观察活动有序、有效;让学生对观察情况进行总结、归纳,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使观察活动更有数学价值。当然,教师如何提出观察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对观察情况进行归纳,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但“数学味”一定要贯穿于始终。

三、灵活生成,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特级教师华应龙说,错误是一种资源。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预设外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灵活地进行处理,使其成为可利用资源,甚至生成课堂教学的精彩。上面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当借助摄像头拍照后,学生仍不能弄清问题的实质,教师不妨这样灵活地处理: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再次观察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站在某一个位置,问学生能看到哪几个面,再让学生移动位置,说一说又能看到哪几个面?接着,与学生一同分析,什么是“从一个角度观察”,什么是“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既需要进行观察方法指导,还需要进行归纳方法指导,需要教师多花些时间,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再说面对的本应该是一年后才学习到该内容的二年级学生。

由此看来,课前的精心预设并一定在能课堂上一成不变,教师认定最好的教学方式并不一定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没有最好,只好最合适!教法可能并不最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法。如果教师能以学生为本,直面真实的课堂,一定不会出现案例中学生越辨越糊涂的尴尬状况。

(李忠衡 石港小学)

CopyRight @ 2008-2017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7020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