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乒乓品牌 构建学校特色
1917年,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黄海边为棉乡儿女缔造了一个追寻文明的摇篮——三余小学,同时也构筑起了三余人“崇文尚教”的精神基座。90多年来,三余小学谨遵创办者张謇先生教育兴国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的传统,把文明的曙光洒向江海大地。一代又一代余小人怀揣梦想,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书写了骄人的历史。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代余小人在素质教育的征程上孜孜跋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个腾飞的年代被学校解读得更深刻,发展创新的精神在这个前进的社会被余小人叫得更响亮。学校紧紧围绕“打造乒乓品牌,构建学校特色”的工作目标,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不菲的办学业绩。
一、特色定位,实现超越发展
今天的三余小学,如春日的花园,缤纷多彩。历经几任领导的谋划,经历几代人的智慧与实践,今天的三余小学已经站在常规发展的顶点。校长杨建斌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依然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学校特色建设该如何实现超越发展?
对学校特色建设,他心里有一杆秤:学校要发展,一要抓常规管理,二要抓特色建设。常规是底线,特色是亮点,特色建设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换句话说,特色建设就是要使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偏离了这个主旨,任何特色建设都将是浮光掠影的短期效应与表面文章。
1.厚重历史——硕果累累创辉煌
学校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特色建设不能游离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之外,更不能成为展示、表演性质的作秀;一定是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一定是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色建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规划的超越;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而是要审视自身,注重传统的传承。对三余小学这样一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而言,特色建设更多的意味着积极地秉承传统,科学地分析文化内涵,适时地融入时代气息,使学校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履行起传播和创新的使命。
翻开三余小学的历史,余小师生在开展乒乓球运动的道路上行走得踏实而从容,学校的发展道路上都留下了浓浓的乒乓印记。
1996年,三余小学诞生了一支特殊的学生队伍,它就是学校的小乒乓球队。那时的三余小学,办学设施仍较为简陋。所有的队员都清晰地记得,训练的设施仅就是室外几张最简易的水泥台,球拍也是最简单的。然而凭着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执着追求,全校老师们开始了与小球员一起学习、一起摸索、一起流汗的训练生涯。尽管条件简陋,但是对于这支刚刚诞生的球队来讲,却有着自己成长的目标——“一年打成绩,三年出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们发现,虽然队员们刻苦训练,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队员的球技仍徘徊在乒乓球运动的门外。于是,学校请了第一个专职教练——马淑珍老师。马老师的球艺在省内名列前茅,他曾在省农民运动会上获得女子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在马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所有队员都练得更带劲了,学校很快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球员梯队,多年在市比赛中获得佳绩,并一直代表通州组队参加南通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学校荣誉室里的座座奖杯让余小人倍感自豪,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2.设施一流——创特工作有保障
学校自开展乒乓球运动以来,一直注重完善训练设施,建造了本地区农村小学唯一的乒乓球训练馆。训练馆面积430平方米,里面设施一应俱全,十张标准的乒乓球桌等器材为校乒乓球队队员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保障。校内另外配有三十多张室外球台,供全校学生课间练习。
设施的保障为乒乓球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决定以此为突破点,凸显乒乓特色,提出了“以乒乓运动为载体,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课题,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合格+特长”为目标,将乒乓特色的种子种在了大家心中,走上了学校特色建设之路。
二、励精图治,打造教育亮点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怕风雨兼程。创建乒乓特色学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虽说学校的乒乓球运动的氛围已经逐年浓厚,但如何提层次、促发展,让此项特色建设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契入点,这依旧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全校师生迎难而上,在实践中摸索、思考并寻找着路子。
1.精心布置,营造特色氛围
学校环境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保证。陶行知先生指出,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内必形诸外。作为国球运动,乒乓球运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把乒乓球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加大校园文化设施投入的过程中,精心设计高雅的文化情景,创造一种更加宽松、富有活力的教育环境,营造了品位高、特色明、形式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走进校门,路灯灯柱上“乒乓世界冠军”的刀旗迎风招展,大市级获奖的小乒乓运动员的合影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沿着学校综合楼拾级而上,楼道边的一幅幅图片讲述着乒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乒乓传奇的历史、伟人与乒乓、众多世界冠军的风采……学校宣传橱窗里的乒乓专栏以丰富的内容传播着翔实的乒乓知识,学校网页上的乒乓板块,述说着学校与乒乓球的不解之缘,各班黑板报上各具匠心的“乒乓角”展示着精彩纷呈的乒乓魅力。
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时刻提醒学生,小球虽小,却可以促进一个民族的振兴,可以推动一所学校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一个人一生的成长!
2.创新形式,提高训练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学校在乒乓球的训练方面动足了脑筋,不断推陈出新。
组建班级乒乓球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开展乒乓球运动,每班至少挑选3男3女组成班级乒乓球队,根据自编教材和学校总体部署,坚持每天训练。
推行年级俱乐部制。每个月,学校都要组织一次以年级为单位的俱乐部对抗赛,团体与单项比赛交替进行。每次比赛设运动员道德风尚奖、最佳运动员奖等称号,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兴趣。
成立校级乒乓球队。校级乒乓球队分低、中、高三个年级组。球队制订了专门的训练计划,并建立了运动员档案。每天中午和放学后,校级乒乓球队都要组织训练,保证每周10小时的训练时间。利用寒暑假组织集训,对发球抢攻、拉弧圈球等技术进行集中性提高训练,早练体能,午练技能,晚练实战。为了练好体力、步伐,小队员们每天奔跑在学校的跑道上。七八月份,没有电扇、空调的乒乓球训练馆内,气温接近摄氏40度,就是不参加训练也会大汗淋漓,可小队员们却在聚精会神地苦练基本功。推,挡,拉,搓,攻,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服。冬天,寒风凛冽,脚麻木了,手冻裂了,控制不住球拍柄了,他们跺跺脚,呵呵手,裂口处贴上了胶带继续练……小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日渐提高。
作为南通市乒乓球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学校注重内练外出,积极参加各类校外活动。为了提高乒乓球队队员的水平,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队员们开拓眼界。代表通州参加南通市每年两次的市乒协杯比赛,屡创佳绩。利用双休日时间,邀请海门通源小学、六匡小学等学校的乒乓球队来校,举办小型邀请赛。组织队员参加上海市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组织的乒乓球夏令营活动,为小队员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3、搭建平台,丰富活动形式
活动是载体,特色学校的创建必须依靠活动来进行。一年一度的校园乒乓文化节,乒乓操比赛、乒乓球知识竞赛、乒乓球征文比赛等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经常开展“乒乓缘”书画展览,“自强不息”“乒坛有路勤为径,球海无涯苦作舟”等一幅幅作品让乒乓球运动更具魅力。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体验中得到了升华。要求各班开展“在冠军的摇篮里成长”等系列主题班队活动,《谢谢你,乒乓精神》《银球连接你、我、他》成为最具特色的主题队会,队员们通过讲李菊、陈杞等南通籍世界冠军的故事、唱《小小银球飞起来》、说快板《你推我挡》等形式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每月月底,学校举行的年级俱乐部晋级赛,吸引了众多小乒乓球迷的关注。在比赛中,小队员们感受到了为班争光的责任与快乐。每学期两次的乒乓球排名赛,让小乒乓健儿有了一个检验自己训练水平、展示乒乓技艺的舞台。
4.增设课程,丰富乒乓内涵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蓬勃开展,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只停留在初步的“打着玩”阶段,有畏难和不求精通的现象。因此,学校就从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入手,开设了乒乓球课程。
为编好校本乒乓教材,学校特意订购了《乒乓世界》等杂志,自编了《银球飞舞》乒乓球校本教材,在体育课中专门开设乒乓球技术课,由乒乓球教练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如今,全校学生人人一拍一球,人人会打乒乓球。
为普及乒乓球运动,学校自编了了包括攻球、推挡、正反手削球、左推右攻等各种基本动作要领相结合的8×8拍的乒乓素质操,并配上了节奏明显的音乐——《乒乓球飞起来》。为确保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学会乒乓操,学校实行了“以点带面”的方法,首先由体育老师对全校老师和学生骨干进行培训,然后再利用体育课、乒乓球活动课以及大课间等时间段对全校学生进行分批指导,最后以赛促学,进行全校乒乓操比赛。今年,在通州区广播操比赛中,学生表演的乒乓操赢得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5.加强考核,打造师资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乒乓教练队伍是创建乒乓球特色学校的必备条件,因此,学校定期组织教练组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选送教师参加乒乓球教练培训班,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并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教练组队伍。为了加强对乒乓球教学的研究,学校还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通过教学研讨,扬长避短,博采众长,让教师在实践中共同发展提高。
完善奖惩机制,提高教练和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队的假日训练给予一定补贴,以保障训练的正常进行。凡在片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的,按学校制定的《体育工作奖惩条例》给予适当奖励,并把所获成绩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学校把班级乒乓球队的组建、活动开展情况、年级俱乐部和校级排名赛以及市级比赛所取得的成绩与班主任考核挂钩,有效地调动了各班主任的积极性。
为鼓励学生参与乒乓球运动,学校对于在乒乓球方面拥有一技之长、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训练中表现突出的队员,在评比三好生、优秀生时予以优先考虑。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评选活动,由全体师生参与投票,获奖者在宣传橱窗予以张榜公布。
三、天道酬勤,书写骄人篇章
几年来的创建,大家欣喜地发现,艰辛的付出换来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改变。
一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随着创特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乒乓球运动中,他们在移、挪、腾、跃中挥汗如雨,在大汗淋漓中感受着生命的活力,不仅得强健了体魄,而且还使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乒乓球运动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文治武功,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要想打好乒乓球,就要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用“脑”去打。学校对参与乒乓运动的队员们进行跟踪调查,这些学生虽然将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乒乓球运动上,但在学习上没拉后腿,而且还是学习的佼佼者。
更重要的是,乒乓健儿一次次为国争光的事迹,无不激励着每个小队员树立了“从小立志,为国争光”的思想。学校积极倡导“团结协作,勇敢拼搏,永不言败,为国争光”的乒乓精神,学校通过开展“乒乓文化之我见”等专题教师论坛活动,让教师们将自己依托乒乓文化育人的经验进行了理性的提升——“乒乓球特色教育,我们不仅仅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从乒乓球上学会了求知、学会了竞争、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做人,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却很有用。”
二是形成了乒乓文化。学校特色最终能否内化为学校文化,积淀为学校传统,产生更为长远的影响?这些都成为所有教师不断思考并不断为之实践的课题。在抓好训练的同时,学校将《乒乓活动育心功能发掘的研究》作为教育科研课题,开展乒乓育人研究,挖掘乒乓球运动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在研究中发现,十几年的乒乓球特色教育,学校不仅仅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乒乓球上“学会了求知、学会了竞争、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做人”,虽然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对一个人的成长却很有用用。小小的国球,在创建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它在教给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也把一种宝贵的精神深植到学生的心田。
这样的一种乒乓文化,是有利于学校管理的。以“文化”治校,用“乒乓文化”寄寓的精神激励、引领和发展师生,在建设“乒乓文化”的中激活师生的智慧和潜能,让人人都关心学校发展,这样,学校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方法上,学校借鉴乒乓球的科学管理理念,遵循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动态管理,促进良性竞争,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既发挥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又优化了人际关系。
如今,“乒乓文化”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启人心智,催人奋进,给孩子们带来了自信,给老师带来了灵感,给校园带来了活力。这已经渗透在学校的治校方略和价值追求中!
三是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有播种就会有收获。几年来,学校以创建乒乓特色为中心,并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近几年的各级各类比赛中,我校的乒乓健儿所向披靡,屡创佳绩。在南通市八运会、九运会中,学校代表通州参加小学生组比赛,团体成绩位列前茅,学校培养的李烽同学在南通市九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比赛中荣获冠军,在近几年的通州区乒协组织的各项比赛中更是连夺桂冠。
为充分利用学校乒乓球训练室的良好设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学校还在暑期将乒乓球训练馆对社会开放,充分发挥体育资源辐射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道无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应该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断深入的过程。今后,学校还将在课题研究、乒乓球运动水平的再提高方面继续努力,争取让“乒乓特色”辐射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执笔: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