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朱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以象形会意为基础特征的汉语言,无疑应该是最为灵动最有生命力的。但我们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习作中词汇贫乏,语句不生动;或者是乱用词语,词不达意;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更是无法辨别和正确运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词语教学的策略。
一、坚持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中理解词语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而,词语教学必须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中。
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大家读了课文,有谁可以告诉老师滴水穿石表现出来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
学生很快回答:“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有恒心。”“做事要认真,不能马虎。”“要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还要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你们为什么认为滴水穿石表示出这些精神的?”
“因为课文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三个人的例子,从他们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来。”
“那谁可以从文中找出最能反映这三个人滴水穿石精神的词语”?
“坚持不懈”、“不懈努力”、“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目标专一”……
学生一下子抓住了关键词语,把握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坚持不懈、不懈努力、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目标专一”,几个词语把对滴水穿石和整篇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具体、更透彻。
二、在词语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
词语教学同样可以运用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穿过树林”、“飞过花丛”、“越过小溪”几个动词的恰当性,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蝴蝶,你们来到了一片树林前,打算怎样过去呢?
生1:我会飞过去。
师:小蝴蝶,这可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啊,里面的树木高大粗壮,你用你的小翅膀能飞过去吗?
生2:我会从树林里穿过去。
生3:树林太高了,我飞不过去的,还是从林子里穿过去,这样轻松些。
师:好呀,小蝴蝶们,让我们张开翅膀,一起穿过茂密的森林。哇,一大片美丽的花丛出现在我们眼前,小蝴蝶们,这回你们会怎样过去呢?
生:这回我会飞过去的。
师:为什么呀?
生1:花丛没有树林高,我可以直接飞过去。
生2:我可以飞到花丛上方采蜜呢。
师:真是一群聪明可爱的小蝴蝶呀,我们就快到达蝴蝶谷了,只要再过这条小溪就到了,蝴蝶们,你们打算怎么过去呢?
(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越过去,越过去。
师:这次不飞过去吗?
生1:前面已经用了“飞”了,不重复了。
师:那为什么不穿过去呢?
生2:我要是穿过去就要淹死在水里啦。
师:哎呀,小蝴蝶们,你们可真是太聪明啦,我们终于安全地到达蝴蝶谷了。
那你们觉得书上的这三个词能换吗?
生齐说:不能。
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了思考,从蝴蝶的角度出发,理解了这三个词语的准确性。
三、将词语教学融入学生的精神生活
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词语教学应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启发和调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真实的经验,求得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一系列描写夜色的词语。夜幕降临、隐隐约约、飞鸟归林、月光皎洁、大好月色、山风呼啸、月似圆盘,这些词语意境都非常优美,而且课后还要求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词语的美,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读词)
师:同学们,我们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最复杂的语言,有时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你再读读这些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读词)
生:读了“飞鸟归林”,我看到了夕阳西下,一群群小鸟在红色的天幕下,叽叽喳喳地叫着,飞进了丛林,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师:真美,你能把这个画面读出来吗?(生读词)
生:读了“月光皎洁”,我仿佛看到了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穿梭在云层之中,银色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师:好漂亮的夜晚。
生:读了“山风呼啸”,我听到了风声犹如虎啸狮吼一般,吹得人瑟瑟发抖。
生:读了“隐隐约约”,我看到了夜深了,四周的一切都模模糊糊,远处的树影如张牙舞爪的妖魔,让人看了毛骨悚然。
师:这真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寒冷、美丽、清冷、寂静、……
师:能用你的朗读把你感受到的这个夜晚读出来吗?(生再读词)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词语是进入文本的门户。我们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使词语与精神同构,让词语在学生心灵深处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朱丽 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