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正文
教育科研
走出三维目标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0-12-01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阅读次数:

走出三维目标的误区

杜金花

传统的语文教学,将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成“双基”,对学生缺少人文的关怀。因此,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弄清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外,更重要的是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度整合,使三者能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谐发展。

要适度整合教学目标,就要把握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课文偏重于知识,就应该将知识目标凸显出来;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就应该将语言的训练和情感品味作为重点;有的阐述一个启迪人的道理的,就应该将这个作为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切忌将重点强调过头,出现将三维目标的关系处理失调的现象。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但是由于对于课标理解的偏差,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情感的升华,造成三维目标的偏颇,一堂课下来,基本知识技能目标淡化,结果造成低效课堂。诚然,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必不可少,但这存在着一个“适度”的问题。教师根据课文中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思想感情进行适当的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思维得到拓展,应是一种很好的取向。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理解的偏差,在教学中,忽视甚至不敢讲语文知识,以至于把最基本的词语积累、语法、修辞常识都抛弃。显然,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如果热衷于此,而忽视了对于文本必要的赏析,这样,只会让语文课变了味、走了调,成为一堂“花哨”的思想品德课。

在课堂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同学的观点置之不理;有的则对同学的观点全盘接受,自己不用动脑,在附和中不亦乐乎。结果课堂讨论热热闹闹,开开心心,事实上学生却从中所得甚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而小组讨论、探究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讨论了就能体现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了,所以热衷于课堂讨论,不管问题值不值得去交流,不管当时的情景是否适合讨论,一律统一对待,使小组讨论成为迎合教育时尚的拙劣表演。但是课堂教学不是表演,小组讨论应该出现在有交流的必要的时候,应该出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应该出现在依靠自己的思考难以解决问题或者需要同别人交换自己的见解的时候。只有在必要时与同学的研讨,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激活思维,才能学会倾听,学会领悟,才能学会分析对方的见解和观点,才能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三维目标的整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升华。一堂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语文课,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有所创新,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其次在教学形式上要有所创新,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有价值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最后,还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规律方法,拓展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那么多个“生成”,往往超过了我们的“预设”,尽管设计时感到是水到渠成的事,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得心应手,其关键还是我们对合作学习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合作教学中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教师才能驾驭课堂,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适度”。

课程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打造“人文”新课堂!

(杜金花 兴仁小学)

CopyRight @ 2008-2017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7020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