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教育:走向精致的文化自觉
——二窎中学创建“细节教育”特色纪实
宣卫东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根据费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是对观念和行为的觉悟,是对观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创造,是对观念和行为自主性的生成与确立。因此,学校教育的文化自觉应该是在教育文化的视域内洞察学校教育的一切,尤其是对日常教育现象的理解和剖析,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达到一种本能的自觉。
细节教育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是让从事学校教育的全体人员,善于从学校生活中寻找管理的细节,从中发现教育的规律和管理的规律,不断提升教育的质效和办学的优势。作为全区首个被区委区政府指定为由高中转型为初中的农村学校,二窎中学的地理位置和办学现状显然给学校的再生存与再发展留下了后患。2008年,学校在举步维艰中瞄准了“细节教育”,将“细节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细节教育”做到了精致,走向了一种源于理念引领下的文化自觉,开创了二窎中学初中教育的新天地。
走向智慧的理念再认
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需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二次提升。什么是“细节教育”?首先得理解“细节”的含义。“细”就是细小,细微;“节”就是关节,节骨眼儿,关键;“细节”的意思是细小而关键的情节和环节。二窎中学的“细节教育”,是一种以细节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为关注点和起始点的教育,狠抓细微末节的元素,紧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枢纽,实现教育的创造性、艺术型和高效化。
“细节教育”是“由细到细”的本真化教育。老子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箴言良策千古流传,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已经深入人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是“细”;“扫地也要扫出个全国第一”,讲的是“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枝一叶总关情”、“以管窥豹,可见一斑”……无一例外都是论“细”说“微”的至理名言。二窎中学认为: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以迎宾小姐的标准动作邀请学生站立发言,在学生生日的当天递上祝贺的小纸条,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挫折的时候痛苦但不低头……这些无声无息的“细”,就是最有效的教育。“细”的教育,定然是最好的教育。“细节教育”,顾名思义,它是直指“细”、摘取“细”、贯穿“细”、发挥“细”的教育活动,是“由细到细”的返璞归真的原本化教育。
“细节教育”是“化大为细”的高效化教育。从“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角度看,“细节”和千秋大业“教育”的捆绑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来,“细节”和“教育”的联姻是一种必然!“细节”如同东流的“百川”,“教育”似如气象万千的大海。无川则无海,没有大海也就没有百川的奔涌。两者相辅相成。“细节教育”是追根溯源的高效化教育,它着眼于“大”,着手于“细”,化大为“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是一种“愚公移山”式的奋斗过程。二窎中学聚焦小细节,打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细节教育信条”:没有不爱动的儿童,没有学不好的孩子,没有不会教的学生,没有不阅读的校园,没有不需学的教师,没有不革新的课堂,没有不重教的家长,没有不改变的学校。这种“化大为细”的方略,让工作的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执行更便捷,结果更高效。“化大为细”,是细节教育高效化战略。
“细节教育”是“弃细扬节”的智慧化教育。黑格尔说过,“上帝惊叹细节”,但如果把“细节”仅仅理解为“细小”,把“细节教育”看作“从小事开始,把细事做精”的工作,甚至把“细节教育”当作“精致教育”的翻版,那是对“细节教育”的错读误解。棱罗说过:“当你过于注重细节的时候,却在一点一滴地浪费你的生命……一切都要简化!再简化!”如果教育陷入“琐碎而不重要的小节”等繁杂当中,其结果可想而知。“细节教育”重视“细微末节”,但摒弃“事无巨细”、无关紧要。相反,“细节教育”要放“细”抓“节”,删繁就简,扬“节”弃“细”。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带领全体教工,认真思考和厘清教育的、尤其是本校的“细”与“节”,高屋建瓴,找准本校发展的立足点、突破口。
“细节教育”是“由小到大”的创新化教育。“细节教育”追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重若轻”的大境界,遵循的是“由小到大”的事物发展规律。如果说“细”是起点,那么“育”就是宗旨。创新是“细节教育”的灵魂,是“细节教育”发展的清澈泉源。“细节教育”的创新,首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其次是教育行动的创新。顽强的站立、不懈的前行、挺直的腰杆比紧锁眉头的思考更重要。二窎中学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看作是教学管理的“细节”,并将其确定为重点、难点,引导教师把它看作热点、焦点,终于打造成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成为“细节教育”的亮点和“发展点”。看上去虽“细”,但践行的却是“质量是生命线”的大主张。
“细节教育”,教育是核心,细节是辅助。教育需要细节,细节服务教育。细节的归宿是教育,教育的手段有细节。教育培育细节,细节贡献教育。细节是教育的资源,教育是细节的根基。教育细节是艺术,细节教育是特色。二窎中学确立了“细节教育”的办学理念后,以“因小而来,为大而去”为口号,以构建“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教学”为抓手,以“打造太阳底下最优质的义务教育”为宗旨,以“没有学不好的孩子”为办学理念,以“精益求精无时不有,精雕细刻无处不在”为校训。江苏省陶研会副会长、著名学者王铁军教授为此盛赞二窎中学是“一所有思想的学校,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一所有希望的学校”。
走向自动的行动践履
三年来,从理念到行动,从领导班子成员到一线教师,将“细节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细节”中反思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质效,业已成为一种自觉的教育行动。全校教师用“细节”这一独特的教育视角考量教育现象、整合教育思想,赋予了“细节教育”校本特色和时代意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细节教育”的大道上,形成了通州教育一道靓亮的风景线。
(一)没有不改变的学校
特色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的结论,这是对学校实施教育理想的实质所在。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的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实行教育思想。”在“细节教育”特色的创建过程中,二窎中学注重遵循“渲染‘细节教育’氛围—晶化‘细节教育’理念—彰显‘细节教育’行为”的发展思路。
一是渲染“细节教育”的氛围。创设浓郁的“细节教育”的氛围,可以使广大师生在耳濡目染中认同并接受这一办学理念;通过宣传与提醒,师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细节处事的方法,增强细节的育人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持之以恒、卓有成效的浸渍熏陶,如阵阵亮雨滋润着偏僻的农村学校师生干涸的心田。
二是晶化“细节教育”理念。“细节教育”的表象和本质是思想,理念的积淀和浸染是学校的价值取向之一。二窎中学将刷新学校面貌的关键定位于构建学习型的校园,将“学习”作为丰富和践行“细节教育”理念的主抓手。三年来,该校确立了“学”的主张,提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堂为中心,一切以学习为中心”的口号,构建了“学的教育、学的校园、学的教师、学的课堂、学的学生”的体系,并首先把“学的课堂”作为突破的重点,首次提出“没有学不好的孩子”的教育理念。
三是彰显“细节教育”行为。冲动莫如不动,心动不如行动。摘细节,析细节,抓细节,扬细节,从细到细,化大为小,由细到育,其指向和规定就是二窎中学人具体的教育行动。
【链接】
在二窎中学,校门口是光彩夺目的四个金色大字“细节教育”,面朝街道的大楼上方是“细节教育”的主题语——“因小而来,为大而去”。学校主干道东侧的“细节教育”菜单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主题鲜明的“细节教育宣传栏”、条分缕析的“细节教育评比之窗”、与众不同的“课堂细节40条”、独一无二的“小小练19条”……在原二窎乡政府的正对门,原先乡政府“金字乡训”的展示板如今已换成了二窎中学的口号——“精雕细刻无时不有,精益求精无处不在”。学校的南北主干道被命名为“细节教育大道”,一字排开的、偌大的“细节教育”灯箱,灯箱上印制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头像以及他们对“细节”的论述,老子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米开朗基罗的“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
(二)没有不爱动的儿童
卢梭早就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但是,我们真正地理解了儿童,尊重儿童了吗?学校发现,在绝大多数的课堂上,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人,学生是可有可无的配角。为此,学校以“细节教育”为切入点,提出“要发展孩子,就必须理解孩子”,主张给孩子以自由。“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作主。”“细节教育”秉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儿童的特点,让孩子动起来、玩起来。让孩子自己变成自己。
【链接】
这是初二3班的英语课,张老师跟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大熊猫,但这只大熊猫是外国的,说英语的。孩子们好奇极了,张老师让孩子阅读课文,了解大熊猫的生长过程,面临的问题及怎样帮助它们。然后让孩子扮演大熊猫,描述熊猫的生长过程,研究其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孩子们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学得非常卖力,一边读课文一边还在翻词汇表。庄菊华,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正在学习小组中向同学请教着,其他同学也无私地指导着。有的同学做着头饰、图片、卡片……
(三)没有学不好的孩子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励”。二窎中学坚信“没有学不好的孩子”这一教育理念,并不认为每个孩子都能争第一、创一流,但却可以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人格健全、品行端正、充满自信的人,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学校竭尽全力地让每个孩子都能活出尊严、学有进步。
【链接】
初二(2)教室,一堂物理课。赵亚华同学的当堂“小小练”只得了26分。从他无奈的眼神中,瞿老师看到了他的悲观、失望。接着是一节探究活动课《声音的产生》。看到课桌上的实验器材,全班的孩子都显得无比兴奋,赵亚华也不例外。老师注意到,在小组活动中,他几次想动手,但每次接触到器材又迅速把手缩了回去。“为什么不一起动手做实验呢?是实验不好玩吗?”“我怕做不好,被他们笑。”赵亚华一脸的忧郁。“以后,老师让你在课前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先做一遍。好吗?”“好!”他高兴得涨红了脸。于是,每天中午,瞿老师都偷偷地把赵亚华带到物理实验室……一个月的努力,赵亚华在首次月赛中得了68分的成绩。尽管分数不高,但对于考试从来只能得十几分甚至个位数的他来说,该是多大的进步啊!
(四)没有不会教的学生
陶行知讲过:“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学校认为,减负增效的关键在于树立并践行“没有不会教的学生”的理念。所谓的“小老师”,类似于陶行知先生所谓的“小先生”,也就是在学生中行使班级管理和教学职责的孩子,是从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有很强组织能力的学生。他们往往在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在班级中能起到真正领头的作用。在二窎中学的课堂中,我们随时可见“兵帮兵,兵管兵,兵强兵”的“小先生制”教学形式的出现。这些小老师往往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自然达到“教人自教”的效果。
通过小老师,教师不但可以高效控制班级纪律,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
【链接】
午自习的时间到了,小葛同学拿着课本和作业,自觉坐到了讲台前,一声不吭地环顾了一下教室,教室内嬉戏的同学马上安静下来,各自回到座位做着自己的事情。开学初可不是这样的,新鲜感让许多准“小老师”乱成一片,同时也让不少学生体会到管理班级的甘苦。“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班主任陆老师根据平时的观察并经班级民主举荐,任命有能力、有愿望的孩子担纲班级管理之职。教师的全力支持、悉心指导,再加上学生的相互理解,一批批“小老师”便出人头地了。
(五)没有不需学的教师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该校借助“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推广,通过倡导“小老师”、“小小组”、“小小练”、“小时空”、“小坡度”等做法,让每一个教师每一天都感到“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一周一课”、“一周一星”、“一周一评”、“一周一得”、“一周一报”等举措,业已成为教师成长的阵地。“一周一星”,是学校利用每周一次的教职工集中学习,由学校推荐的先进个人上台介绍教学经验或先进事迹;“一周一评”,是指学校委派一位同志就前阶段听课中发现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评说;“一周一得”,就是每周教工集中期间,由校方抽签决定一位老师交流近一周的读书心得;“一周一报”,是指《细节教育》周报。
“细节教育”强调,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没有不需学的教师”,成为全校教师自觉的行动。
【链接】
10月8日,周四,很多人还沉浸在国庆长假的欢愉中。但18:30始,二窎中学的“细节教育报告厅”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葛建英老师正在执教“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公开课。也许是长假让葛老师更加精力充沛,她的“导学稿”的制作和使用,“学的课堂”模式的创造性实践,让每一位听课教师赞不绝口。这就是二窎中学教师培训的特色工作——“一周一课”暨“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沙龙,安排在每周四晚。评课是该项活动的“压轴戏”——语文老师王雅蕊说:“这堂课在讨论文章中心论点时,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调动了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为了赢得比赛,每个同学都在认真阅读文本,积极动脑思考。这就有效落实了‘学的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思想。”语文老师陆玉认为:“‘导学稿’中最后的拓展练习设计得很好。根据本堂课学到的概括论点的方法,学生们先从老师提供的几则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论点。这既使学生掌握了概括论点的方法,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和‘共同探究’的重要性。”政治教师汪友民觉得:这堂课开始时在字词教学上花了太多功夫,导致最后的结尾有点仓促。其实初三的学生在字词教学上不必也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
(六)没有不重教的家长
家长是否重教,不是看他与老师联系的疏密,主要是读懂对学校的期待。二窎中学认为,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的关键还在于家校联教,而做好家校联教工作的关键在于为家长提供重教的应有时空并培养家长重教的意识和方法。首先,学校确立了家长例会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全校性家长大会、一到两次班级分会,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家长讲座。其次,充分发挥“家校通”的作用。将“家校通”视作“家长学校”授课的平台,专门编制了《家长学校“校信通”发送安排表》,保证家长每天都能收到至少一条“家教箴言”。第三,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设有面向家长的“开放日”,建立了“家长听课制度”。利用“家长学校”,要求每个家长每学期至少到孩子所在的班级听一次课,一次不少于两节,每学期至少给孩子的任课教师做一次评价。
“没有不重教的家长”,增添了学校信心,提高了家长也提升了教师,丰富了教育的资源,激发了学校的活力,为二窎中学的“细节教育”建设涂抹了亮丽的色彩。
【链接】
09年9月,王校长接到一位初一学生家长的电话,原来她的孩子受凉感冒了。孩子小,外加路途遥远,妈妈自然焦急万分。家长急中生智:“能不能在学校的什么地方搞一个‘天气预报’?”第二天,二窎中学“‘细节教育’文明监督岗简报栏”多了一项内容——“天气预报”。天气变化早知道,学生就能及时增减衣服,有益身体健康。
走向恒常的文化诉求
二窎中学提出了“细节教育”,并在理论的不断再认和实践的精雕细琢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在特色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畅,实现了学校办学过程中主流文化的恒常引领,凸显了“细节教育”特有的内涵与魅力。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打出自己的名片。这一张名片必须源于对学校文化的深刻体认与不断提炼。2008年9月,王振华受组织委派来到偏远而陌生的二窎中学。在那段日子里,他和全校教工走大道,行角落;走操场,行教室;走食堂,行公寓……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学校,从而发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并逐渐形成了共识——二窎中学的发展史就是“细节”教育的创业史!五十年前,地处黄海之滨二窎河畔的二窎中学,只有4.73亩,13间房屋,120名学生,9位教职工。它似如纤纤幼苗,“除了细弱还是细弱”。外在的、物质的是“细”,内在的、人为的更是“细”,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校长带领老师徒步几十里去城里购买笔墨资料赠送给学生,在“学工学农的日子里”,学校没有盲从,而是敢冒政治风险狠抓教学……这些无不是“细节教育”的体现和诠释。
正是在这样的调查过程中,王振华校长果断地打出了“细节教育”的旗帜,带领全校教师将“细节教育”作为创特升格的着力点并不断地赋予“细节教育”新的内涵。可以这样说,“细节教育”就是对二窎中学五十年文化蕴藏的提炼,它为二窎中学的快速发展找准了航标、注入了活力。
现今,“细节教育”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二窎中学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精雕细刻无时不有,精益求精无处不在”已然成为全体师生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
短短一年内,学校摘获了不菲的荣誉:《基于细节关注的学校文化建设》课题获批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学校成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王振华、唐晓丽获江苏省陶研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刘毅、陈峥嵘喜获通州区“十佳教师”称号,凌娟、张旭、宣卫东等三位老师在区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全区08~09学年教学工作综合考评初中组第一名,区广播操比赛一等奖,区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完中组第三名;学校办学特色在《江苏教育报》《名师之路》等多家报刊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王振华校长作为南通市学陶师陶先进单位的唯一代表,在江苏省陶研会组织的“行知伴我成长”大会上作了题为《学陶师陶:一年也能改变一所学校》的经验交流报告,获得与会代表一致好评……
也正是在“细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跃上了新的台阶。众人都不看好的应届初三学生表现非凡,初一初二学生的学业成绩也突飞猛进,学校从几近倒闭一跃成为全区初中教学领域的“领头雁”,原先飞奔他县的莘莘学子也一批批回到窎中的怀抱。兄弟学校纷纷组团到校观摩、学习,对该校的办学成果赞叹不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执着教育追求的二窎中学,定会在先进教育理念的烛照下,开出更艳的“细节教育”之花,结出更硕的“细节教育”之果。
(执笔 宣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