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中学经典音乐欣赏
——施特劳斯和他的《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1825一1899),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与他同名的父亲以及两个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埃特阿尔斯·施特劳斯,都是同行,一家人都从事轻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其中,以家庭的长子约翰·施特劳斯成就最大。
19世纪以来,欧洲的封建势力受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30年革命的打击,虽然几经复辟,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上已逐渐挣脱封建专制的桎梏。反映在音乐领域,是音乐活动的中心从宫廷移向剧院,市民的音乐生活十分活跃。在维也纳,群众最爱好的娱乐是跳舞,其风靡的程度,正如有人形容,到了“男忘持剑,女忘穿针”的地步。
约翰·施特劳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加之他父亲的乐队就在家里练习,耳濡目染,幼年就深深地爱上了音乐,年方6岁,就试着提笔写作圆舞曲了。可是,他的父亲坚决反对他千自己这一行,将他送进工业学校,毕业后当了银行职员,但这仍然不能打消约翰·施特劳斯对音乐的热爱。只有他的母亲能够理解他,暗中请了教师,教他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844年10月,亦即约输·施特劳斯19岁的那年秋天,他组成了仅有15名演奏员的乐队,开始独立从事音乐活动,从此走上了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他率领自己的乐队,到法国、意大利、俄国、英国和美国等地演出,受到极大的欢迎、终于成了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
《蓝色多瑙河》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由序曲、几首不同形象的小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序奏部分一开始小提琴轻微徐缓的震音,仿佛是多瑙河的淙淙流水。在它的背景上,圆号奏出引人遐想的主题音调,木管组简略的呼应,好像是遥远的回响。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啊,在人们面前展现出迷人的面貌。在这无比美好的大自然里,欢乐的心在跳跃。乐队奏出了轻快的圆舞曲节奏,它是序奏的第二部分。序奏在音调、节奏和形象上都为全曲做好准备,第一圆舞曲的音乐就十分自然地流泻出来。
“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吹动树梢多美妙。”序奏中由圆号提示出的音调,在这里形成完整的主题旋律,配以轻快的圆舞曲节奏,好像陶醉在大自然里的人们,不由得翩翩起舞。因而第一圆舞曲的第二部分加强了舞蹈性,将旋律移到高音区作跳音下行,音乐变得欢快轻巧。第二圆舞曲的两个段落,都在匀称流动的音型背景上出现,情绪比较平稳统一。但两段的旋律有所不同,第一段在短小的跳音后接旋律上扬,形象爽朗;第二段完全是抒情的歌唱。同时,调性关系上,从D大调突然转入B大调,也造成色彩对比。
第三圆舞曲一开始,仍是充满想象的歌唱。“白云像面网,在头上飘扬,遍地鲜艳的花朵,在她脚下开放!”紧接着转为器乐化的旋律进行,圆舞曲的旋转感得到加强。
第四圆舞曲出现时,节奏较自由,音量减弱,旋律一开始作琶音上行,幅度拉得很宽。音乐形象从外在的歌唱变成内心的感受,但很快又迸发出奔放的歌声和舞蹈:“春天来了,多么美好!”
经过一段间奏,出现了最后一首圆舞曲。它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延续和发展。旋转感愈来愈强烈。它发展成全体乐队的强奏,在华丽辉煌的音响中达到高潮。最后,以简短的热情奔放的尾声结束。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既具民族风格又有高度艺术创造的乐曲。优美的旋律是它的精华所在,健康乐观的风格使它格外吸引人,在旅律、节奏、调性、配器等方面,既有对比又完整统一,因而不仅受到群众的喜爱,也使许多专业音乐家发出由衷的赞赏。向来写作严肃音乐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一次舞会上拿起约翰·施特劳斯夫人的扇子,写上《蓝色多瑙河》开头几句旋律,然后写道:“可惜不是我所作。”这大概说明了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的优秀部分,确实做到雅俗共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