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实验室2)
观察霉菌
显微镜使用方法: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
利用自然光源镜检时,最好用朝北的光源,不宜3采用直射阳光;利用人工光源时,宜用日光灯的光源。
镜检时身体要正对实习台,采取端正的姿态,两眼自然张开,左眼观察标本,右眼观察记录及绘图,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动标本视野。右手记录、绘图。
镜检时载物台不可倾斜,因为当在五套载物台倾斜时,液体或油易流出,既损坏了标本,又污染载物台,也影响检查结果。
镜检时应将标本按一定方向移动视野,直至整个标本观察完毕,以便不漏检,不重复。
显微镜的重光为对光,接物镜的转换及光线的调节。观察寄生虫标本时,光线调节甚为重要。因为所观察的标本如虫卵、包囊等,均为自然光状态的物体,有大有小,色泽有深有浅,有的无色透明,而低倍、高倍接物镜转换较多,故须随着镜检时对不同标本和要求,需要随时调节焦距和光线,这样才能使观察的物象清晰。在一般情况下,染色标本光线宜强,无色或未染色标本光线宜弱;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
1.对光:
(1)将低倍镜转至镜筒下方与镜筒成一直线。
(2)拨动反光镜,调节至视野最亮无阴影。反光镜有平、凹两面,光源强时用平面,较暗时用凹面,需要强光时,将聚光器提高,光圈放大;需要弱光时,将聚光器降低,或光圈适当縮小。
(3)将待观察的标本置载物台上,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下降至接物镜接近标本。于转动粗调节器的同时,须俯身在镜旁仔细观察接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
(4)左眼于接目镜观察,同时左手转动粗调节,使镜筒徐徐上升以调节焦距,使视野内的物象看到上时即停,再调微调节器,至标本清晰为止。
2.接物镜的使用及光线的调节:
显微镜一般具有三个接物镜,即低倍、高倍及油镜,固定于接物镜转换盘孔中。观察标本时,先使用低倍接物镜,此时,视野较大,标本较易查出,但放大倍数较小(一般放大100倍),较小的物体不易观察其结构。高倍接物镜放大的倍数较大(一般放大400倍),能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结构。
寄生虫的蠕虫卵,微丝蚴,原虫的滋养体及包囊,昆虫的幼虫,均使用低、高倍镜。组织细胞内的原虫,则使用油镜。使用低、高倍镜观察,如在低倍镜下不能准确鉴定所见的物体或其内部构造时,则转高倍镜观察。使用油镜观察,一般加一滴油后直接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进行镜检观察。
3.低倍、高倍、油镜头的识别:
(1)标明放大倍数10×,40×,100×,或10/0.25,40/0.65,100/1.30。
(2)低倍镜最短,高倍镜较长,油镜最长。
(3)镜头前面的镜孔低倍镜最大,高倍镜较大,油镜最小。
(4)油镜头上常刻有黑色环圈,或“油”字。
4.低倍镜换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线对好后,移动推进器寻找需要观察的标本。
(2)如标本的体积较大,不能清楚查见其构造因而不能确认时,则将标本移至视野中央,再旋转高倍接物镜于镜筒下方。
(3)旋转微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为止。
(4)调节聚光器及光圈,使视野内的物象达到最清晰的程度。
5.油镜的使用方法:
(1)原理:使用油镜观察时,需加香柏油,因为油镜需要进入镜头的光线多,但油镜的透气孔最小,这样进入的光线就少,物体不易看清楚。同时又因自玻片透过的光线,由于介质(玻片-空气-接物镜)密度(玻片:n=1.52,空气:n=1.0)不同而发生了折射散光,因此射入镜头的光线就更少,物体更看不清楚。于是采用一种和玻片折光率相接近的介质如香柏油,加于标本与玻片之间,使光线不通过空气,这样射入镜头的光线就较多,物象就看得清楚(图2)。
(2)油镜的使用:
a.将光线调至最强程度(聚光器提高,光圈全部开放)。
b.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滴香柏油1小滴(不要过多,不要涂开)于接物镜正下方标本上。
c.转动接物镜转换盘,使油镜头于镜筒下方。
d.俯身镜旁侧面在肉眼的观察下,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香柏油内,轻轻接触玻片为止。
e.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徐徐上升至见到标本的物象为止。
f.转动微调节器,使视野物象达到最清晰的程度。
g.左手徐徐移动推进器,并转动微调节器以观察标本。
h.标本观察完毕后,转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起,取下标本玻片。立即用擦镜纸将镜头上的香柏油擦净。
6.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之前,应熟悉显微镜的各部名称及使用方法,特别应掌握识别三种接物镜之特征。
(2)寄生虫学实习中所观察的标本,大多数为无色和颜色较浅,因此必须注意光线的调节。
(3)新鲜标本观察时,须加盖玻片,以免标本因蒸发而干燥变形或污染侵蚀接物镜,同时可使标本表面匀平,光线得以集中,有利于观察。
五年级(实验室1) 演示昼夜变化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方法:
1.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所在位置。
2.教室遮光,熄灭电灯,打开手电筒,照射在地球仪一侧。观察光线照射区域和阴暗区域,理解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
3.转动地球仪,理解地球昼夜变化的过程。
四年级:实验室3,空气里有什么
空气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三、教学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到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材料: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不同的两只玻璃杯、火柴、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去底塑料瓶(或玻璃钟罩)、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呈梯状的铁条、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探索和调查
一)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P9的实验,我们来预测一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过渡问句,引出后面实验)
二)蜡烛燃烧的实验
1.通过实验推测到空气里至少有两种气体。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
2.研究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 提问: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2) 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 照课本P10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先用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柄的一端,一个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个同学才拧开瓶盖。
(4) 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 汇报实验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6) 讨论:
① 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 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
③ 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7)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3.总结
(1) 讨论:阅读课本P10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 讲解: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年级:认识校园植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