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习作展台 >> 五年级习作区 >> 正文

五年级习作区

走进陕博

西安,一座十三朝古都,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长安自古帝王都,上溯旧石器、下至大唐,一百多万年间的文物集结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门中间一座主楼,两旁对称各一辅楼,正馆被门楼包围,巍峨耸立,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

入馆,随着人流来到何家村遗宝展厅。何家村是离长安皇城最近的村落,很多达官显贵和枭雄诸侯从这里走出,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死后便将财富随葬于此,才让何家村多有出土文物。刚进展厅,便见两个大瓮,据说馆内文物皆取于此瓮。一扭头,一个核桃大小的球体吸引了我,细一看,原来是葡萄花鸟银纹香囊。这香囊是唐代杨贵妃的饰物,上面悬挂着一根银链子,球体上镂空出葡萄纹样;中间装香粉的容器巧妙地设计成倒圆锥体,利用陀螺原理使香粉不易泼洒。香囊的外壳厚度仅1毫米,中间容器厚度不过2毫米,薄如蝉翼,十分精细。这种技术现在都要靠机器完成,很难想像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用双手做出来的。关于这个香囊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皇室被迫出逃,后来半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亡。在那个地方,人们发现她留下的一行字:人已不在,唯香囊犹在。好奇的人们在这里挖呀挖,希望能够发现这件宝物。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个香囊得以重见天日。香囊旁有一个卧虎状的小东西,很是眼熟,这正是《国家宝藏》里展示的秦代杜虎符。它为秦朝大将调兵遣将之用,一半交由出征的将军,一半在使者手中,只有将两半虎符合二为一方可辨真伪,从而调动军队。

除此,何家村遗宝最有名的当属金器。刚走进去,便见得满厅的珠光宝器,每件金器都是金光四射,熠熠生辉,在黑暗中自辟出一方天地,夺人眼目。其中莲花纹金杯、金怪兽等,雕工精美,线条流畅,是饰器史上的一大奇迹。

穿过大堂,来到陕博的灵魂所在——大唐壁画馆。此处壁画是考古专家经过反复涂层后从墓中揭下来的,由于常年累月的侵蚀,画面有些模糊。墓中各个部位的壁画内容也不一样,墓口是祥云纹或兽面纹,墓道两旁多是绘画夸张的青龙白虎,最精美的画往往在深处的墓穴中。为保护壁画免受强光照射,馆内灯光暗淡,偶尔用手电一照,便能透过微弱的光看出绘画之精细。壁画内容分为人物、出行以及日常活动与社交。静静地漫步于馆中,就像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盛世大唐,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初唐时画风偏细腻,内容大多是形态各异的侍者:女侍手捧金银器,容貌端庄,身着长裙,蛾眉细眼;男侍则是手牵骏马,腰挂佩剑。若看到一个苗条的侍女,忽又体态丰腴了起来,你便可知历史的年轮已经转百年。

兜兜转转来到镇馆之宝——懿德太子墓壁画,它是盛唐时期豪放作品的代表。墓道两旁龙虎开路,一直前行,得见其精髓——《阙楼仪仗图》。全图分为六部分,全长近20米、宽约3米,200多人排成方阵,前后两阵各数十人,或手持长矛,或擎着利剑。中间方阵人最多,扛着猎猎飘扬的红毡黄边大旗,领队的骑着马,四处巡视,十分威武。后面的人抬着六顶轿子,轿顶上插着小旗;两旁亦有侍卫,身披铠甲,背挎弓箭,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他们步伐整齐而划一,向着大明宫昂首挺胸地走去,体现了大唐子民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傍着仪仗队的是雄伟的三出阙,据说陕西历史博物馆便是仿此而造。整幅画气势恢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分表现出懿德太子的尊贵身份。渐渐地,渐渐地,似乎有雄浑的战鼓声、有力的脚步声、铿锵的呐喊声在耳边响起……

日常生活壁画的代表为《出猎图》。马匹不尽相同,有黑鬃白蹄、全身棕黄、还有红鬃黑蹄。人物来自不同民族,有的铜铃大眼粗眉毛、身材魁梧、长着络腮胡、戴毡帽穿皮衣,这是胡人;有的五官清秀、身着朝服皮甲,脖子上系着一条披风,这是汉人形象。他们正纵马奔驰,穿插于树丛之间,弯弓搭箭,瞄准一只奔跑的野鹿,展现了唐代多民族融合的盛世气象。展馆里人们摩肩接踵,他们凝视着这一幅幅古代画师们的杰作,沉浸在灿烂的壁画文明中。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石器、青铜器、陶俑、唐三彩……这些文物源源不断地映入眼帘,历史的画卷便缓缓打开,让我从走进陕博的那刻起,真实感受到了“日出东方,五千年辉煌”。陕博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我泱泱中华璀璨文化的浓缩,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集结地。我为祖国拥有灿烂的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