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胡兰的故事有感
通州区实验小学五一班 曹加葛
历史就像一条弯曲而宁静的长河,悄无声息地在我们身边蜿蜒流淌。它守护着先祖的荣耀,铭刻着民族的伤痛与灾难,也记忆着英雄的鲜血与呼喊。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视死如归的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对万恶的旧社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对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充满了同情和向往,所以刘胡兰十岁就参加了村儿童团,和小伙伴们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的一个团,刘胡兰和几名妇女来到前线,为伤员清洗伤口,一直忙到战斗结束才回来,那时刘胡兰才只有十三岁。
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后,回村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由于表现突出,在同年6月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去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开始大举反攻解放军,刘胡兰接到上级的转移运动,但她仍要求留下来,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那时刘胡兰年仅十四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不幸被捕。在敌人的严刑审讯下,但刘胡兰从容面对,视死如归,不失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刑场上,刘胡兰从容不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了革命的成功,年仅15岁的刘胡兰同志从容就义,壮烈牺牲。她的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响彻了中华大地。
1947年3月,毛主席挥笔为刘胡兰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在人民的心头永不磨灭;刘胡兰的光辉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消逝!
回望历史,我在思考:是什么信念和精神支持着刘胡兰奔赴刑场而面不改色,面对敌人的屠刀而毫不畏惧?因为她热爱人民,渴望光明,更因为她有着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和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培育了如此坚贞不屈的英雄儿女,刘胡兰的精神面貌永远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九月的天空格外蓝,九月的阳光格外亮。让我们在鲜红的党旗下郑重宣誓: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开拓创新的好少年,将来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