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校通知 >> 正文

学校通知

走向教育现代化纵深 促进学校内涵化发展(提案辅导)

走向教育现代化纵深 促进学校内涵化发展

——通州区实验小学六届四次教代会提案辅导

2010年年底,我区高标准通过了江苏省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验收,这是通州教育的一件大事,意味着我区教育踏上了新的更高的平台。

我校是这次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最大受益者,在本次创建中,我校的办学硬件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我们深知,我们距离真正的教育现代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经过校长室、党总支的研究讨论,决定将本次教代会的主题确定为《走向教育现代化纵深,促进学校内涵化发展》,力图通过本次教代会广泛吸纳全体教职工的智慧,促进我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水平走向纵深,继续领跑通州。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次教代会提案的质量,确保提案能够紧紧围绕主题,真正发挥提案对学校工作的作用,受校长室委托,简单对本次提案的范围、要求做一说明辅导。

首先,我们要提高对教代会提案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投身本次教代会的提案工作。

提案是全体教职工行使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

提案工作方式因其广泛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优势,而具有独特的作用。提案的作用大体可以归纳为:

1.对学校民主化管理氛围的形成,可起推动作用;

2.对学校的重要决策,可起参谋咨询作用;

3.对集中群体智慧、建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可起桥梁作用;

4.对了解职工意志、形成和谐共进的学校文化,可起纽带作用。

正因为如此,提案已成为我校实施民主化管理的重要形式。多年以来,全校教职员工为学校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相信,本次教代会,全体教职员工一定会以高度的主人翁姿态,投身到本次提案工作中来。

其次,我们要厘清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确保围绕主题展开提案。

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或者确切地说,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在理解教育现代化的概念的时候,我们要必须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核质。

一是教育物质化、教育手段技术化不等同于教育现代化,教育要想为社会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以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为依托。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从根本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对于经济的关注也因此成为我们时代的特点。在这个宏观的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强调越来越多,于是有人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物质化、等同于学校课程的实用化和教育手段的技术化。能否因为教育全方位地介入经济生活,追求物化价值,就认为是教育的现代化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教育的确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如果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即便披上了种种现代的外衣,也很难说就是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现代化理解为教育物质化,无疑是受到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工具理性色彩。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体职能是育人,其正常履行是教育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基本途径。但由于现实的教育本体职能的异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消解着教育的社会功能。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忽视:自然科学大量进入学校课程,“器物之教”在学校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人作为主体,周围的一切都是他认识的对象而非生活的世界;教学过程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过程,人们发明了各种时髦的教学法旨在提高认知的效率,许多教育者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仅仅是因为它是促进智力发展的手段而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合目的性……教育者视野中缺乏完整的意象,教育“照料人心魄”的使命似乎正趋于黯淡。人为地造成智力与人格的分裂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培养出的人可能掌握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能有高度的智商,但也可能是一种工具,一种“经济人”。……显然,技术实用主义的支配下,如果忽视了人格精神的养成,非但无助于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成为加速其恶化的原因,因为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皆为人的问题,工匠人的理性结构无处容纳人最深处的问题与盼望。培养“工匠人”的教育也不可能推动社会长足的发展与全方位的进步,尽管它的内容是实用的,手段是先进的。显然,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期待的现代化的教育。

教育手段的技术化、教育设备的现代化无疑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如果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人这一主体,再先进的设施与手段也不足以说明教育就已现代化了。因为“一切物的要素在教育中都是处于第二位的、是可分的和可代替的,惟有人的要素在教育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不可分的、不可替换的。”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立志培养与“时代俱进”的现代人。我们真很难断定设备简陋的晓庄师范学校和如今某些设备齐全、技术先进但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精神、内在生命遭遇忽视的学校哪一个更具现代性。

二是对终极目标的全面关照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失去终极目标的教育不成其为现代化的教育。

毋庸置疑,教育有其工具价值与功利主义追求,为国家发展服务,但教育因其本体职能的特殊性而区别于其他社会部门,尤其是物质生产部门。因此教育不能失去对人自身的关注,何况社会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杜威说:“一切社会制度都有一个意义、一个目的。那就是不问种族、性别、阶级或经济地位,解放和发展各个人的能力。……一切政治制度和工业安排的最高标准,应该是它们对社会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最终价值取向。教育是否“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是否现代化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社会化的发展日益走向人自身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实现其主体人格化的过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古代社会,教育从属于某一阶层或阶级的需要,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人”,人远未处于教育发展中心位置。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科技的发展和理性的高扬把人类全面推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各国现代化进程普遍受到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教育系统因科技的渗透、心理学的滥觞、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不断翻新而日益规模化、条理化,整个教育成为庞大的人才“加工厂”。知识、技术、潜能的开发是现代教育的主题,这其实是教育工具化、人工具化的表现,这一表现的结果就是现代教育与人精神的疏离。就中国而言,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从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至今前50年的主题是“求翻身”,后50年至今的主题是“求富强”,在政治冲击之后是经济挤压,中国教育始终缺少相对独立的启蒙、反思和自我生成的过程。一直就没有真正地培植起中国现代教育健全的内在精神资源,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经世济用的教育观念,又推进了西方现代教育功利性、工具化的追求,始终强调教育的外在功用,对教育内在的育人目的重视不够,使受教育者生活在重重的压力之下,生活缺少欢乐与色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曾说过,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历史已经跨入21世纪,这个目标却远没有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远没有完成,或许才刚刚开始。惟有人在教育中核心地位的获得,惟有学生的人格素质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关照,我们才可以说,教育在实践着现代化或在走向现代化。

总之,单纯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在诸多的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在于人格精神的养成。这就需要教育本体职能的全面、充分发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真正现代化的教育,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

在厘清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从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出发,从如何让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走向纵深、如何加速学校的内涵化发展方面,发现学校当下的不足,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的提案应围绕“学校内涵化发展”这一核心展开,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设备使用管理等关键主题入手,提案要富有针对性、前瞻性、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