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插上“翅膀”,助你腾飞--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与运用。计算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应用相当广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翅膀"。

信息技术环境下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是说学生所获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媒体、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而获得。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情境、协作、问答、网上阅读、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库。电脑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助学讨论、问答、阅读交流等的媒介,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讨的认知工具。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各种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直觉的、逻辑的、情感的;也可以是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的。它们又往往交叉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性、非线性网状信息,符合人类知识记忆的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能较好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感知。模拟演示教师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在常规教学手段的条件下,教师的示范或某个操作的演示往往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运用电脑模拟演示功能却能很好地实现。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长短有关”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组两个角相等而边长不等和两个角的两条边长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70%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得出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定。此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要学生以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目睹着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察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二、发展思维的"翅膀"。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我在听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

⑤老师不急着表态,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再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改变方式的"翅膀"

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自然疑问也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正确对待,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

四.激发兴趣的"翅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牟探究学习,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上特色的"翅膀",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地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