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小随笔

今天我读了 徐业毅 老师的《解读“人才”》。文章记录了 徐 老师成长为名师的艰难路途。 徐 老师单纯地为了教书,多年如一日的留在了乡村的“鱼塘”旁。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数十年里,他成了一名乐在其中的“教书匠”,也经历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苦痛。他为农村的孩子、患病的儿子、为他自己撑起了一片天。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徐 老师缘何有这样百折不挠、顽强执着的动力呢?我想 徐 老师能乐在其中,想必是冥冥之中有种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在我看来,这股强大的力量就是——爱。他爱他的学生,他爱他的家人,他爱他的讲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 因此,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而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更是“催化剂”,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 徐 老师能从学生不经意的谈话中,了解学生的所感、所想。 徐 老师能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中,及时总结。 徐 老师能从学生的成绩中,感受到虽在“鱼塘”仍成就·······

人说:家是温暖的壳,家是能铺开心事的地方,家是没有桃花的桃源。 徐 老师的家庭生活曲折。两任妻子先后离开了他不愿意离开的“鱼塘”。 徐 老师不得不在不惑之年还带着患病的儿子远赴北京参加学习。但在 徐 老师的文字间没有对此的一丝埋怨和不快,相反,他是感恩的。一样的事件,不同的视角, 徐 老师的确令人钦佩。

在 徐 老师的描述中,他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座“鱼塘”,还不禁拿起竹竿拨弄池中的鱼儿。这座普通的鱼塘把 徐 老师一留就是这么多年。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任优秀的妻子不愿留在这口池塘边,先后离开了他。他的两个儿子以不同方式残疾而后又经历艰辛地康复了。但他无怨无悔。学校一座教学楼的顶端的小阁楼,长宽不过两步,仅能放下一张办公桌,你很难想象这里空间的狭窄和逼仄,布局的随意和简单。在这简陋的地方, 徐 老师埋首伏案完成了两步教育心理学专著《透视心灵》、《留神教师的异性角色》,诞生了一百多篇发表于全国各级各类刊物的教育教学文章……

徐 老师守着他心爱的“鱼塘”,面对着并不优秀的学生,但是 徐 老师甘于守望,他爱“鱼塘”里的一草一木,更在学生身上倾注了真情,这种爱表现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体现于教学探索,可以说教海求索已融入他生命的河流,成为生命中最为活跃、最为动人的音符。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是甘于寂寞清苦的守望者,也许正是平凡成就了伟大。就像那朴素单纯的白花,不因普普通通、简简单单而显得浅薄贫乏,内在的芳香是那样的丰富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