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律动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核,是教育为之能够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它的无尽魅力;也正是面对了生命,教育才有了他们事业的高贵和更生的年华。教育的神圣和崇高,就在于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
新课程视野下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它是为了人类的发展而教学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
一、突出人性教育
1.情感、态度、价值观,点亮学生的生命
教学不纯粹是知识的习得和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是学生感受文化、体验生活、体验情感和形成价值观的成长过程。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能力、情感、策略与价值目标是否实现往往被忽略。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把认知能力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使课堂教学失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模式;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使知识与思维、情感、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教师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而应该重在揭示隐含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考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和再发现过程中去。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种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现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形成探索新知的经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它主要通过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并得到认同和升华,从而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当课堂注入了教师生命的激情,教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学生的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使师生生命共同经理成长的过程。
2.民主、和谐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不再是给学生强加注入教师的观念,而是倾听学生的观念,并制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自由开放的合作与学习。通过讨论、辩论,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小组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富有创造的课堂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释放天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发展
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预先社顶的内容,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成”的活动。它是师生见的互动、对话,允许师生对课程的“创生”与“改造”。这是一个活动的、流动的过程,一个充满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完全不能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学生的创意、感受、经验、见解、问题、困惑等等都是重要的探索性资源,应该及时地捕捉、归纳和总结,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
教学过程应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教师、同伴的交往互动逐渐生成和建构起来的,这种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教师应该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向建构者、引领者、合作者发展。
当然,这样的课堂并不排斥教学计划或方案的使用。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生成、建构,创造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前指定教学计划、方案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课堂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只能有中生有。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教学过程,而是强调预设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教学不以完成预先设定的方案为主要任务,不以追求整个教学活动的平衡为目的,而是允许干扰、错误、突变等现象存在,甚至将这些因素看成教学中与反思性、创造性活动相伴的自然现象,并且它们有可能成为师生发现问题、探究创造的教育契机。
哈佛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不在乎学校出了几位总统,出了多少位诺贝尔获奖者,而是在于哈佛为每一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消除教育痕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生命的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