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 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 数学 报告人:黄健华

研究周期: 2012年9月1日 —— 年 月 日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现在的数学课堂,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这些数学活动是否真正有效呢?是否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呢?

皮亚杰强调:“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进行探索,通过活动逐步丰富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究、发现知识。”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对数学的理解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探索问题,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领域中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在数学王国中自由翱翔。

一、在活动前做好定向引导

1.挖掘素材,因材施教

2.明确目标,以据教材

二、在活动时强化策略落实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动手操作,理解知识

3.专题研究,探索规律

4.实际应用,勇于创新

三、活动应注意及时总结与评价

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说,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注意收集活动资料,在设计活动中紧扣目标,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到达新知彼岸的灯塔,同样也是评价活动及效果的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显性和隐性的活动素材后,必须针对其重点、难点内容确定活动目标。

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强化活动的落实措施,是高效达成活动目标、获得知识的关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目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策略。

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即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操作,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而多渠道地促进知识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错误实际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是儿童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间环节。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应当尽量少干预,允许学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犯错误,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就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识。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学生经历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操作活动,来建构某一数学概念或掌握某一知识。我们可以把这类活动称之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选好研究内容;(2)明确研究目的;(3)做好研究记录;(4)得出研究结论。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自己,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心理学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能指导学生的目标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发现某一规律时,教师可及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调控。另外,再积极开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发现、进取的良好心态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效果。

一、人人动手实践≠有效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法和学法,想方设法让每位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感受、体验,然而动手实践并不等于都能获得有效的体验。

有效活动应该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情感得到充分调动,意识得到正确的影响,认知水平有了一定发展的学习历程。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如何组织、引导与合作学习,都来自教师事先的准备、预设,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预设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三维目标的设定、学生情况的预析、数学素材的收集、学习活动的预设、活动中出现情况的假设等等都要考虑到。虽然不可能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

二、人人自主探索≠有效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在数学活动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但是由于教师认识的偏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自主探索漫无目的,自主探索缺少深度和广度,自主探索的“形式化”……从而导致数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

数学活动中应有效引导活动思考。活动是一种外显行为,思维是一种内在活动,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会转化为数学化的行为。

三、小组合作交流≠有效

过多追求合作交流的“时髦”,使其空有合作交流之形,而无合作交流之实。

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质量如何,与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

小学数学活动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对教学活动的引导和调控,让学生通过具有活动性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建构、主动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及智力、个性与情感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体现“动”和“活”的特征:动──动手、动口、动脑;活──活泼、灵活、有创新。由以前的“看”数学、“听”数学、“算”数学变为实实在在的动手“做”数学、用自己的话“说”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使数学学习内容体现生成性、过程性、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