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年与美相遇
——实验小学蕊春课程的构建
王笑梅
通州区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我们在“构建生命化校园”的愿景下,确立“明德、求真、尚美”的三维目标,将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让美在生命里开花,让儿童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一、秉持“童年生态美学”,让校园成为审美情境场。
在学校园林——蕊春园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把园子建成天然生态园、开放校史馆、创意课程群、特色文化苑、灵动生命园,建成儿童与美相遇的大天地、大课程。
1.栽种花树,集成一本“静美”的自然读物。
我们在园子里种上能够在南通地区生长的近一百种植物,着力打造了海棠园、菊圃、水生植物园等近20个主题园,园子成为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2.诗化园林,合成一册“唯美”的自然诗集。
置身园林,可以感受一年四季的诗情画意:“墙角数枝梅”、“停车坐爱枫林晚”、“桃花依旧笑春风”……孩子们从园子里的植物世界读到四季的诗,园林成了一本打开的诗集。
3.阅读大地,养成一种“纯美”的自然情愫。
(1)睁开心灵之眼。凌霄风中摇摆着,贴着树枝掉下花瓣,蚂蚁微笑的声音,蝴蝶停落枝头的轻盈……贴近自然的清新快乐,感知美的心灵打开,心灵之眼睁开,美在这里生长。
(2)唤醒“草木之心”。 让孩子将头埋在草根底,越过盛开的花朵和修长的花茎,感受草木的呼吸,感受到它们微妙的内心。
4.自然嬉乐,玉成一份“至美”的生命情缘。
静静地,坐在亭下石凳上,看鱼儿嬉戏、鸟儿欢歌……每一个孩子都选择园中的一个植物作为自己的自然伙伴。日日亲近,日日牵挂,成为生命中永远的温馨与美丽。
天然的生态园,唤醒“草木之心”,打开博物之眼,蓄积天地之情,让儿童与自然 “两情相悦”,让童年与园子缔结一段生命情缘。
二、秉承“童年文化美学”,让悠悠校史成为育人资源。
走在园林中,历史随处可触碰:苍硕的古柏、高大的银杏、斑驳的假山石、裸露在旧石之间的盘综错节的老树根……这些穿越了整个世纪的美,带给人震撼。
(一)以学愈愚:景石展现“智美”的校训文化。
学校门口是一块厚重大气的景观石,上面题写着清末状元张謇题写的校训“以学愈愚”。意思是通过教育来改变整个社会的愚昧与落后,体现了张謇教育救国的思想。
(二)菊花盛会:雕塑讲述“醇美”的校园佳话。
在葫芦池边,鞠寿堂前,新建一组群雕“菊花盛会”。史料记载,学校第一任美术老师兼园艺师张臻在园里栽种几百种菊花引得众人来观赏。清末状元张謇、国学大师王国维、前国家主席荣毅仁的父亲、朱德总司令的老师等社会名流、文人墨客都曾到园里来相约赏菊。这组雕塑再现了张謇、孙儆、张臻当年一起赏菊、题画、作诗的场景。孩子既赏雕塑,又读历史,还尝试初步阅读文言文写成的雕塑说明。
(三)碧霞东升:古老校歌“宏美”的磅礴气势。
“愿与一方垂不朽,百年人具万年心。”创办者深厚的教育情怀,唱醒了历史,唱响了未来。将这些历史元素散落园中,用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给孩子以生命的启迪与震撼。
“十年树木,记叙蕊春岁月,百年阁楼,写尽历史沧桑”。这是我校五年级的包枢仪同学发出的感叹。
三.秉持“童年教育美学”,让教育过程成为审美历程。
在园子里,处处都是课程,时时可以研究。
(1)一棵树的生命哲学
葫芦池边有一棵古老的紫薇树,每一个人看到它都会发出惊叹。它树干全部被掏空,树皮上也是千疮百孔,可是,依然顽强地向上生长,枝头绿意盎然,夏天也曾繁花满枝。从这棵树身上,我们和孩子一起探讨生与死、枯与荣、美与丑,让孩子从小带着哲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生命的神奇、悲壮与力量。
(2)一朵菊的精神世界
在我们学校门口的地面上,刻着一朵开放的菊花,园子里蜿蜒的青石路上,嵌着王羲之、米芾等著名书法家书写的“菊”字;桥面正中也刻着菊花的图案。我校第一任美术老师张蓁的作品《墨菊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巴黎参加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因此菊花也是我们学校的校花。今年秋天,学校更是举行了盛大的菊花展,走进校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团团簇簇的菊花,满目绚烂。我们开展了“走进神奇的菊世界”主题学习。
(3)一首诗里的爱与温暖
为蕊春园写诗,诗里跳跃的是孩子的灵动与美好。
小小的童诗里,流淌的是爱、善与温暖。
4.一幅联的意义追寻
老师带着孩子在园子里写诗、作画、编故事、吟诵对联,园子里充满诗香、墨香与书香。五年级王希凡的“菊寿堂前白菊黄菊朵朵娇艳,延月亭旁青松紫藤棵棵挺拔”;葛思徐同学的“几朵睡莲三尺水,一弯延月半亭秋”;邵瑄琪的“梅兰竹菊满园花色,笔墨纸砚一室书香”等都带给我们生命的惊喜。而王俊老师的“梅兰竹菊皆师友 亭台楼阁亦课堂”;王树峰老师的“紫竹林中赏紫荆紫藤紫薇亦看紫蝶浅舞,白玉兰前观白樱白菊白荷还望白鹭高飞”等,优美的文字、动感的韵律中闪耀着对生命的意义追寻。
四、秉持“童年诗性美学”,立足全人视野构建课程体系。
(1)地域文化美:藏在屋脊里的“灰色密语”。
厚厚方方略显笃实厚重的屋檐,代表的是南通地方风味; 鞠寿堂,四处檐角古朴精细、玲珑有致,展示的是扬州古建的风格;这造型新颖独特的临池水榭,飞檐翘角,灵动别致,代表的是苏州古建风格。
一种屋脊现一方风情。孩子们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原来研究古建筑的屋檐,就是在研究一个地域的文化。
(2)景观变幻美:多种材质的“彩色园路”。
蕊春园里的园路有十多种,水泥路、青石路、鹅卵石路、防腐木路、沙子路、泥路、青砖路……拍摄不同材质制成地面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研究园子的观赏价值;有的用脚触摸大地,感受不同的质地踩在脚底产生的不同质感,传递给身体的不同体验……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勇敢者路。错落的古石散落在草地上,每一块石头间都隔有足够大的距离,如果没有一定的跳跃力,则无法越过。勇敢者路,比的是孩子们运动的实力与挑战自我的勇气。
(3)古典文化美:刻在门框上的“绿色楹联”。
园子里多处对联经典耐读,是儿童学习对联的珍贵范本。正门两柱上的楹联是“赏蕊观园知物理,寻春踏院悟天真”,物理,事物的规律、蕴含的道理,天真,童真,童心。这幅嵌字联,体现了科学与人文并重,感性与理性相容,直抵教育的要义;晚香阁前的楹联是“含山含水天地,若芷若兰春秋”,诠释了学校的百年历史与天地课堂。最值得一提的是水榭前的楹联,一日阅读张謇文集,读到他当年为孙儆沧园题写的楹联“静观鱼读月,笑对鸟谈天”,不由眼前一亮,大为惊喜:此情此景此境如此吻合,安静悠闲,大气灵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可以穿越千年而不朽。比起那些生动的无字书,这几处有字书,韵味深长,对孩子的影响久远。
(4)现代科技美:挂在树干上的“黑色二维码”。
园子里的每一个植物,很多都挂上了量身定做的二维码,二维码的内容都是高年级的孩子,经过多层次搜集研究以后制作的。拿起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这棵树的所有信息就尽收眼底,包括它的照片,名称,种植的时间,科属特征,实用价值,品格精神,有关诗歌、散文,故事传说等。
“赏天地大美亮第一课程,养生命正气润生命学园。”蕊春课程的构建,融合了生态美学与生命美学的多维价值,融入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情景合一的美学命题,建构起一个童心世界的乐园,一个梦的伊甸园。儿童在蕊春园的立体课程中,自主选择课题,用眼观察,用心感受,所有的研究学习,都化作一场生命的行走。
在学校课程建构中,我们还将南通板鹞、南通剪纸、蓝印花布、仿真绣、木偶、木版年画六个艺术类非遗项目植入课程,孩子们尝试制作板鹞、学刻年画、创意剪纸、玩转木偶、飞针走线、描绘扎染……在了解、欣赏、实践中理解南通非遗文化,感受本土风情,激发爱乡情怀,激活创造灵感。
更重要的是,我们以美的视角构建各科课程:通过语文激发生命美感,丰富生命体验,引领感受数学的哲思之美,体育的健与美,科学的发现之美……努力以美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美。学校迎来多位领导专家和各地教育考察团,校蕊春艺术团多次上央视,孩子的表演得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女士、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先生、鞠萍姐姐等的交口称赞。2015年4月14日,我作为全国中小学唯一一名校长代表参加刘延东副总理主持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座谈会》,发言《向着美丽出发》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多次点赞。2016年教师节,我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最美教师“称号”;上月底,我们学校成为“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全国基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