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缘起:
近期,江苏团省委的一项调查显示,83.2%的小学生有烦恼和担心。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21.0%)和自卑感(16.4%)是困扰小学生心灵的主要因素。17.7%的人在和同龄人的相处上有困难(其中,10.7%的人难以找到好友,7.0%的人与同学不和),15.9%的人有强烈孤独感。面对这些烦恼,23.1%的人选择“一个人生闷气”。
烦恼、苦闷无法解决,甚至自残、跳楼事件也有发生,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什么使孩子童年本事蔚蓝的天空升起如此沉重的阴霾?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是怎样滋长出无助与绝望的情绪,以至于在尚未了解生命意义之前,便早早地选择结束自己刚刚开启的人生?
本课旨在通过讨论、活动等形式,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教育,帮助孩子解除烦恼,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1)大手牵小手。教师处在主导的角色。在组织讨论、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进行方法的引导,科学而合理地给予心灵上的支持。
(2)牵住自己的手。引导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烦恼苦闷时,愿意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学会如何让自己解脱,放松自己。并且能分析原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3)小手牵小手。教育学生怎样站在不同的角度,关心身边的人,在意别人的喜怒哀乐,愿意主动帮助他人。让学生明白不仅要爱自己,而且要爱他人,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
班会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不良情绪、不良心智对身心发展的危害;
2.通过讨论、推荐等形式,让学生明白生命可贵,珍爱生命,教会学生以阳光心态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让自己阳光成长;
3.教育学生爱自己,爱别人。激发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的愿望,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关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班会活动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班会活动过程:
一、课前热身——有关“情绪”词语大家猜。
教师出示几张“情绪”词语的卡片。一部分同学通过表情或动作表演,一部分同学猜词。
二、情景再现——走向心灵更深处。
1.观看情景剧,初步认识小青。
分析小青和同学争吵的原因。
2.观看三段采访录像,认识生活中的小青。
一句话评价小青。(喜欢斤斤计较,爱打小报告,经常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3.听录音,了解小青的内心想法。(孤独、无助、苦闷)
我叫小青,是一个孤独的女孩,可是原本的我并不是这样。
四年级时,有一次老师上班会课,让我们自由选择同桌,我们都很高兴。我们班有49人,我想我的好朋友一定会选择我的。可是没想到,到最后,就只剩下我一个人没有同桌。我孤零零地坐了一堂课。那堂课,我好尴尬,好难受。原来,在同学眼中,我竟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一个受别人排斥的傻瓜。
之后的时间,我变得不爱说话,我尝试独来独往。可是,这样我心里更孤单。我好想和大家交朋友。我尝试买了一些好吃的,好玩的送给同学,期望他们把我当成朋友。一开始,我们挺开心的,可是,没几天他们又开始远离我。我开始以怪异的行为引起他们的注意,可是还是没有人理解我。他们和别的同学一起说一起笑,他们根本不在乎我这个朋友。每天,看着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回家,我多想有人能喊我一起并肩走,我多想有人能回头看看我,哪怕就一眼,可是,谁也没有。没有朋友的日子真的很无聊,我好烦,好烦。如果我真的这样无关紧要,如果真的没有一个人愿意成为我的真心朋友,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
三、真诚面对——心心呵护显温情。
1.小青,让老师牵住你的手。
老师在心理层面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表示“共感”。
师:此时的小青是孤独的,是痛苦的。其实老师知道,小青也有优点,她成绩不错,只是“炫耀”这种方式无形中伤害了别人;她关心集体,只是打小报告的行为有些让同学讨嫌。老师很想告诉她,总是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可不好。
2.自己牵住自己的手。
A.设想,如果自己是小青,会怎样摆脱烦恼的困扰。
B.生活中总不可能事事顺心,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你会通过哪些方法让自己消除烦恼?
C.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简要总结,适时推荐“心理锦囊”。
心理锦囊
(1)控制:深呼吸/默默数数字/心理放松操。
(2)转移:坐在沙发上看杂志/听音乐/闻花香赏花草/欣赏图片/有意去劳动/串门/逛街/散步/打球/跑步/晒太阳/游泳/睡觉/听鸟鸣声、流水声。
(3)发泄/找信任的人倾诉/写心灵日记/对着玩具诉说/运动/开怀大笑(笑口常开)/大喊几声/随意涂鸦/。
(4)安慰:暗示自己没事儿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不要过分责备自己。用名言、故事激励自己,努力发奋,争取成功。
(5)改变: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目标。换个角度看问题。
C.诵读儿歌,内化方法。
成长莫烦恼
小烦恼,小忧愁,
不急不躁有法宝。
深呼吸,降火气,
喊一喊,笑一笑,
听听音乐唱唱歌,
写写日记散散步,
涂涂画画串串门,
面对烦恼要理智,
积极乐观除困扰,除困扰。
3.小青,让同伴牵住你的手。
(1)讨论情景剧中小美、小燕的做法是否妥当。
(2)相机提供情境,落实行动,边说边演。
情境一:课间游戏时,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玩耍。小青孤零零地坐在座位上……
情境二:放学了,同学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走出校门。小青独自跟在后面……
情境三:语文单元小练习的成绩出来了,小美接过成绩不理想的试卷,伤心地坐在座位上,小青……
四、你我牵手——互助引领共成长。
1.老师诉说自己童年的烦恼。
2.学生说说自己最近的烦心事。
3.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共同提建议,商量解决方法。
五、牵手期待——世界因爱而精彩。
1.教师总结。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孩子脸上的笑容。今天,在烦恼面前,我们勇于面对,自我解脱;在烦恼面前,我们伸出了友谊之手,把快乐带给了同伴,也送给了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学会在意身边的人,关心别人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要战胜自己,摆脱烦恼,快乐生活。
2.解说“牵手”。
牵手,牵住的是友谊,是快乐,是希望,是温暖,是责任,是关爱,更是一辈子的承诺。孩子们,今天,让老师牵住你们的手,明天,愿你牵住更多的手。愿你们的童年因为牵手而更快乐,愿我们的生命因为牵手而更精彩。
3.在《小小少年》音乐声中结束本次班队活动。
教后反思
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现化文明的不断提高,当代人心理出现问题的比率越来越高,大众心理健康问题趋势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种难以承受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成人世界有,儿童世界也有,甚或有低龄化发展的态势。
所以,著名的德育专家、南京师大 班华 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心育”这一概念。是的,有不少我们过去习惯上认为属于道德或品德范畴的问题实际上只是儿童心理问题;对心理问题作德育化处理,无形中又给学生心灵蒙上一层阴影,甚至套上一道枷锁,自然不利于这些问题的消解;而对心理问题处理不当或欠妥,又很有可能引发或“升级”为道德或德育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白,心理问题不等于品德问题;一方面,我们又要清醒,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之间不存在“楚河汉界”,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有一些孩子误入人生歧途,铸成人生大错,就是从心理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真的很有必要致力于优化儿童或学生内在心理环境,让他们成为心灵和谐进而道德健康的人,这应该比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学习等都更为重要。
本课立图指向于现实教育生活中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努力解决。学生在上过这堂课之后或许乃至一定会在内心深处释疑、顿悟,并获得理性启蒙、心灵成长的动力,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成为一个“新人”。
其一,从大的角度看,它适应并适合学校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形势及规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尽管我们反对庸俗的“应时主义”,但是我们的教育活动总是要为今天的、当下的而不是从前的、过去的抑或遥不可及之未来的儿童服务,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其二,对于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症结,它不是用或较少用一般的科学或理性的“诊治”方法,而主要是用情感的、融通的“抚慰”方法;也可以比喻为,不是用打针吃药的方法,而是用“心灵按摩”的方法。我以为这很好,教师或班主任不应是外在于儿童心灵成长的他者,而应是一个亲切的在场者,是一个互动的呼应者,是一个发展的助推者,这就决定着他的姿态不是观察,不是“诊断”,不是纯粹的理智,而是“深入”,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同呼吸,一起成长……本课中,我们很有创意地创作了一首儿歌,让大家齐读共诵,让大家击掌互说,这便很自然地营造了一种情意场,一种对话场,一种交往场,这样的场域或氛围自然有利于高效释疑缓压,有利于儿童相融共进。
其三,刚才所说的这一点,用本课课题来说,就是一种“牵手”,这两个字便为全体学生、也为我们的脑际勾勒了一幅亲切的、温馨的、能促进心灵拔节而长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把把“牵手”分作三个有些坡度的层次:在第一个层次里,老师牵学生的手,更多的是成人的主导;在第二个层次里,则是自牵其手,是主体的自我教育,显然又进了一层;而到了第三个层次,不仅要做到自我教育,还要能助成他人,也就是“自教教人”,抽象地看,这是有难度的,但在一个非常具体亲切的情境中,通过行为来实现,难度大大降低。
其四,让一个极具“浓缩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小青”形象贯穿始终,这很有创意,就像写文章一样,需要线索,需要选择小角度,进行深挖掘,如果课堂泛泛展示更多形象,更多问题,学生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就不能学得很好,想得更深,而走出教室,就有可能忘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