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实验小学
卫生应急知识健康教育培训资料
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如何分级的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
三、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
1.重大传染病疫情;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4.新发传染性疾病;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7.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核事故、放射性事故;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9.影响公共健康的自然灾害;10.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四、记住五个电话
1.“119”火警电话2.“110”报警电话3.“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4.“120”急救电话5.“12320”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电话。打电话不要慌张、语无伦次,要力求清楚简明,有主有次,必须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的特征。应注意讲清以下内容:
1.讲清楚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确切地址、联系电话;2.讲清楚病人患病或受伤的时间,目前的主要症状和已采取的初步急救措施;3.报告病人最突出、最典型的发病表现;4.讲清楚病人的住址或发病现场的主要标志,约定具体候车地点,以便接应;5.如果是伤亡人数较多的灾难事故,应报告事故原因、伤员数量和大概的伤情;6.明确告知此次电话的目的,是要求救护车到现场急救,还是需要其他救援。
五、在哪种情况下可拨打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
根据卫生部的界定,12320功能定位为三大类:一是受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举报及应急处置的投诉;二是提供疾病控制和健康保健知识咨询服务;三是提供重大疾病的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咨询服务。
当你要举报或投诉可疑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当你要咨询传染病、慢性病等有关防病与保健知识时,当你想了解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与政策时,请拨打12320。
六、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通常指吃了含有有毒物质或变质的肉类、水产品、蔬菜、植物或化学品后,感觉肠胃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无力、头昏或烦躁等症状,共同进餐的人常常出现相同的症状。根据中毒性质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一)预防: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2.生吃瓜果要洗净;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蘑菇、鲜黄花菜或不认识的植物。扁豆一定要炒熟后再吃,不吃发芽的土豆;4.不吃不新鲜和腐烂变质的食物;5.不生吃海产品,水产品以及肉类食品应做熟再吃;6.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7.不买无商标或无出厂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等标签不完整的食品;8.不喝生水,不喝存放时间过长的、过时的纯净水;9.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生、熟食品用具要分开使用;10.凉拌菜最好吃多少做多少,吃剩的凉拌菜不要再食用。
(二)应急:1.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或者误食化学用品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2.应及时用筷子或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喉壁、舌根进行催吐。在中毒者意识不清时,需由他人帮助催吐;3.病人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自行乱服药物;4.了解与病人一同进餐的人有无异常,并告知医生;5.发生食物中毒后应尽可能留取食物样本,或者保留呕吐物和排泄物,供化验用。
七、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感的症状重,发烧多在38度以上,且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则较轻。对于儿童、孕妇和体弱染多病的人群,流感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即使在冬季,每天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至15分钟;2.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一定要捂住口鼻;3.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4.流行季节少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5.注意保暖,锻炼身体,营养平衡;6.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应急:1.无论任何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2.流感早期服用感冒冲剂或板蓝根冲剂,可以减轻症状;3.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4.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5.流感病人的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6.流感病人应与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分室居住;7.发生流感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8.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二)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甲肝、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乙肝、丙肝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症状是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能出现黄疸。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会无任何肝炎症状。
预防:1.养成用流动的水勤洗手的好习惯;2.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熟食受到污染;3.食用毛蚶、牡蛎、螃蟹等水产品,必须加工至熟透再吃;4.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不喝生水;5.注射甲肝、乙肝疫苗。
应急:1.肝炎病人自发病之日起必须进行规定时间的隔离;2.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工作的肝炎病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3.对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分钟以上;4.不要和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使用过或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消毒;5.如与肝炎病人共用一个厕所,要用消毒液或漂白粉对便池消毒;6.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发生无保护的性关系。
(三)红眼病:红眼病即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炎。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传播。它的主要症状是眼部充血肿胀,有异物感,眼部分泌物增多。
预防:1.外出时应携带消毒纸巾,不用他人的毛巾擦手、擦脸;外出后回家、回单位时,应使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2.养成不用脏手揉眼睛的习惯;3.尽量不去卫生不好的美容美发店、游泳池;4.不与红眼病人共用毛巾和脸盆。
应急:1.患上红眼病应及时就诊,并告知他人注意预防;2.要注意将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与他人分开使用;3.红眼病人应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4.可以用抗病毒的滴眼液滴眼治疗;5.红眼病人使用的毛巾,要用蒸煮15分钟的方法进行消毒;6.红眼病人接触过的公共物品要用含氧消毒剂进行消毒。
(四)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无法救治,病死率达100%。人被带有狂犬病毒的狗、猫咬伤、抓伤后会引起狂犬病。狂犬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头痛、恐水、怕风、四肢抽搐、喉肌痉挛、牙关紧闭等。
预防:1.养犬人有义务按照规定为犬接种疫苗;2.发现宠物出现精神沉郁、喜卧暗处、唾液增多、或身躯软弱、行走摇晃、攻击人畜、恐水等症状,要立即送往附近的动物医院或兽医站诊断;3.发现可疑狂犬或一犬伤多人情况,要及时向动物防疫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4.自觉配合农业、卫生、公安等部门落实狂犬病预防控制措施。
应急:1.被宠物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到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接种狂犬病疫苗。第一次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的24小时内;2.被咬伤、抓伤后,首先要挤出污血,用20%的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伤口至少20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将伤口洗净;最后涂擦浓度75%的酒精或者2%-3%的碘酒。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切记不要包扎伤口;3.如果一处或多处皮肤形成穿透性咬、抓伤(只要有出血),破损皮肤被舔,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疑似狂犬所伤,或头面部被抓、咬伤必须立刻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病疫苗。
(五)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它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多发生在每年的4月至10月。霍乱的典型症状是剧烈腹泻,大便呈米泔水样,无腹痛,不发烧。
预防:1.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洁的食物,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水产品;2.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
应急:1.出现类似霍乱的症状时,应立即到附近医院的肠道门诊就医;2.确症病人应向医务人员如实提供进餐地点、所用食物和共同进餐的其他人员名单;3.确症病人要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4.配合疾控部门对病人使用过的餐具、接触过的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进行消毒,被病人吐泻物污染的物品最好焚烧处理。
(六)手口足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多数预后良好,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炎、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预防: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晒衣被。
应急:1.发现被感染,应立即到医院诊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2.一定要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不少于病后两周,以免传染其他孩子;3.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虾、肉类等易使病情加重的食物;4.饮食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不利愈合。
(七)艾滋病:艾滋病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所破坏引起的一种致命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血液、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潜伏期可持续2-12年,平均潜伏期为10年。在这段时间里,感染者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看起来也很健康,日常生活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几年以后,病毒在体内越来越多,免疫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时就进入了艾滋病阶段,患者的抵抗力急剧降低,发生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全身变得脆弱,如果不经治疗,经常在2年内死亡。
提示:1.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应对和治疗此病的方法,但我们完全可以预防它;2.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活动传播。也就是说,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叮咬、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均不会感染艾滋病;3.要关心、照顾身边的艾滋病病人,不要歧视他们。
预防:1.识别正确、健康的性知识来源,不要看黄色书刊或低级网站上获得相关的性知识。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要自尊、自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婚前性行为;2.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不输入未经检测的来源不明的血液,不吸毒,不到无行医执照和非正规医院、诊所打针、输液、拔牙等。就医时,应当选择使用一次性针具以及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不要到非正规的美容、整形机构去做纹眉、纹身、穿耳眼、矫正畸形等刺破皮肤的手术,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的日常生活用品;3.一旦发生易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或怀疑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要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检测。
八、其它
(一)火灾逃生自救:1.火灾刚发生时,可趁火势尚小,用灭火器等在第一时间灭火,同时求助周围人员参与灭火。要牢记火警电话119,及时报警;2.火势难以控制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平时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线路;3.火灾时不能钻到阁楼、床底、大橱柜内;4.火势不大时,要披上浸湿的衣服向外冲;5.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呼吸要小而浅;6.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服等堵塞门窗缝,并用水降温;7.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下楼通道被火封住时,可利用绳子或把床单、台布等撕成布条结成绳索,牢系在窗栏杆、阳台栏杆上,再用衣角、毛巾等护住手心,顺绳滑下;8.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动衣物、呼叫等方式向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9.在校内发生火灾时,学生要听从指挥,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自救互救的措施。按照指定的疏散通道撤离到安全的地点。
(二)地震避险: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水管等处。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有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和大窗户旁;3.做好自我保护。镇静选好躲避处,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抓紧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用手护住头或后颈,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吸入。
在教室中遇到地震应对:正在上课时,学生的一切行动必须听从老师的指挥,不得擅自行动。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蹲下、抱头、闭眼,用书包护头,躲在各自的课桌旁或课桌下。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在操场上遇到地震避险: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在高大建筑物高度二倍距离外避震,以免房屋倒塌被砸着。
(三)触电急救处理:1.迅速切断电源,在无法找到电闸时,可用干燥绝缘木棒等挑开电源,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2.迅速检查触电者的呼吸、心跳情况,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3.立即拨打120请医生抢救,或在不中断抢救的前提下,送往医院急救;4.年龄小的青少年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5.如在户外发现落地或浸入水中的电线,应远离,不要用手去捡拾,并立即告知供电部门(95558)或公安部门(110)。
(四)溺水者抢救:1.及时将溺水者救至岸上,但施救者如不懂得水中施救和不了解现场水情,不可轻易下水,可充分利用现场器材,如绳、竿、救生圈等救人;2.救上岸后应尽快清除其口鼻中的泥沙、杂草及分泌物;3.将溺水者俯卧于有斜面的地上,用抢救者的膝部垫溺水者腹部,倒出其呼吸道内的水;4.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5.未成年人不宜下水救人,可采取报警求救及唤成年人来救的方式。
(五)煤气中毒:1.家里闻到煤气味,要关闭煤气开关,打开全部门窗,不在室内点火、开电灯、打电话,赶快离开室内;2.请成年人帮助,立即使病人脱离中毒环境,开窗通风并注意为病人保暖;3.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法,并拨打急救电话120呼救。
(六)农药中毒预防:1.不玩盛过农药的药瓶、口袋和农药喷雾器;2.避免口腔、鼻腔吸入农药;3.防止农药沾染皮肤,如果皮肤沾染农药要及时冲洗净;4.瓜果蔬菜要洗净。
九、常见中毒预防知识宣传:包括氨、苯、汞、铅、草乌、毒蛇、百草枯、防冻液、河豚鱼、硫化氢、灭鼠剂、四季豆、亚硝酸盐、一氧化碳、有机磷
十、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1.几种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感染的动物及其粪便中。进食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鱼、奶类及其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化脓性病灶中。进食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类、蛋及蛋制品、糕点、熟肉类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剧烈的呕吐(严重者呈喷射状)、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3天痊愈,很少死亡。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空气、尘埃、昆虫中。进食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呕吐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8-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预后较好。
2.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5)食堂从业人员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
(6)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7)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8)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9)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要低温保藏。
(10)储存食品要在5℃以下。若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导致死亡。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
预防措施:
1.严禁食品贮存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2.不随便使用来源不明的食品或容器。
3.蔬菜加工前要用清水浸泡5-1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温水效果更好。
4.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5.手接触化学物后要彻底洗手。
6.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7.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
8.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经常上锁,防止坏人投毒。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1.四季豆中毒
未熟四季豆含有的皂贰和植物血凝素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可导致中毒。
一般在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一般病程短,恢复快,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2.生豆浆中毒
生大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机体后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进食后0.5-1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一般无须治疗,很快可以自愈。
预防措施: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
3.发芽马铃薯中毒
马铃薯发芽或部分变绿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去除或破坏掉龙葵碱,食后发生中毒。尤其是春末夏初季节多发。
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灼烧感,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剧烈呕吐、腹泻。此外,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预防措施:马铃薯应低温贮藏,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生芽;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马铃薯不易炒吃,应煮、炖、红烧吃。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龙葵碱。
4.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含河豚毒素,其毒性稳定,经炒煮、盐淹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
误食后10分钟至3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瘫痪,呼吸衰竭等。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5.毒蕈(有毒蘑菇)中毒
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毒蕈80多种,其中含剧毒素的有10多种。常因误食而中毒,夏秋阴雨季节多发。
一般在误食后0.5-6小时出现症状。胃肠炎型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神经精神型中毒主要症状有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行动不稳等,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溶血型中毒发病3-4天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6.蓖麻籽中毒
蓖麻籽含蓖麻毒素、蓖麻碱和蓖麻血凝素3种毒素,以蓖麻毒素毒性最强,1mg蓖麻毒素或160mg蓖麻碱可致成人死亡,儿童生食1-2粒蓖麻籽可致死,成人生食3-12粒可导致严重中毒或死亡。
食用蓖麻籽的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严重的可出现脱水、休克、昏迷、抽风和黄疸,如救治不及时,2-3天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麻痹。目前对蓖麻毒素无特效解毒药物。
蓖麻籽无论生熟都不能食用。但由于蓖麻籽外观漂亮饱满,易被儿童误食。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7.马桑果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马鞍子、黑果果、扶桑等。马桑果有毒,其有毒成分为马桑内酯、吐丁内酯等。
误食后0.5-3小时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遍身发麻、心跳变慢、血压上升、瞳孔缩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强,常突然惊叫一声,随即昏倒,接着出现阵发性抽搐。严重者可于多次反复发作性惊厥后终于呼吸停止。一次服大量者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过度兴奋而致心搏骤停。
因外形似桑椹,所以常被当作桑椹而误食,许多小孩特别是农村的小孩在外玩耍时因采食而引起中毒。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