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
中暑、电击、溺水等急症是威胁中小学生安全的重要隐患。在事故发生时积极采取正确的应急自救措施,可以赢得时间抢救,为防止伤势或病情恶化、促进身体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别人突发意外事故时
当中小学生遇到别人发生了意外事故时,是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呢?还是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受害人及时实施急救措施?当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后者。但仅有好的愿望也不够的,所以中小学生应掌握一些意外事故抢救的小知识。
一、如何帮助受伤者
1找受伤原因;
2将受伤者转移到附近安全地方;
3及时抢救,包扎、止血;
4尽快寻找他人帮助;
5拨打120、999 (急救电话)
6在急救车或医生到来之前,要安慰照料受伤者,保持情绪稳定。
二、如何处理犯罪分子故意伤人等危险事故
未成年人应避免直接与歹徒搏斗,但要记住歹徒的相貌、身材、着装、特征,及时拨打110电话报警。
三、常用应急电话
火警119盗警110医疗急救120
交通事故122
四、“120”急救电话怎么打
如果你拨“120”,请记住以下几点:
1准确说出病人所在的详细地址。
2尽量提前接车。
3平时不可随意拨打。
几种常见急症及其处理
中暑、电击、溺水等急症是威胁中小学生安全的重要隐患。遇到这种症状,同学们要及时处理,尽快送医院治疗,下面是几种常急症的处理方法:
一、中暑
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特别是同时伴有湿度高,通风不良和体力劳动等情况下,常会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称为中暑。这是因机体散热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所致。
1中暑的表现
中暑均有高温接触史,症状表现为口渴、多汗、头晕、衰弱无力、心慌、高热、皮肤灼热、干燥,重症有昏迷、抽搐、呕吐、瞳孔缩小。
2中暑的抢救
(1)迅速将患者移至有空调的房间或阴凉通风处。
(2)用冰水或冰水加酒精浸湿和摩擦全身,并用电风扇吹,连续操作,一直到使体温降至38℃左右为止。或者在头颈、腋窝、腹股沟等浅表大血管区置冰袋,体表盖以湿毛巾,反复用冰水浇洒并用电风扇吹风。同时,必须配合全身按摩,使皮肤血管扩张。
(3)有条件可配合冰帽降温和药物降温。
(4)饮用盐水或静脉补液。
二、电击
人体能导电,电流通过人体可引起皮肤接触处的灼伤,电流通过中枢神经和心脏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和循环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停止和心室纤颤。雷击是电击的一种,处理与电击相同。
1电击的临床表现
严重的触电休克表现为呼吸停止,触电人呈昏迷状态,皮肤青紫而变冷,血压急骤下降,但心脏仍维持搏动。更严重者出现心室纤颤,除呼吸停止及昏迷外,心音和脉搏消失,皮肤触及电源处出现灼伤。
2急救方法
(1)首先应立即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2)心脏按摩,如触电人心跳停止,必须立即进行心脏按摩,如呼吸停止则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严重触电除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外,应迅速转送医院治疗。
三、溺水
1溺水造成死亡的原因
(1)水进入肺内,将空气排挤出去,引起肺水肿、窒息而死。
(2)水的刺激会引起会厌的痉挛性闭锁,也可以因迷走神经的抑制引起心脏突然停搏。虽只有很少的水进入肺内也可引起死亡,但此种病人被救活的机会较大。
(3)淡水溺水者由于大量淡水由肺部吸收入血内,使血液稀释和溶血后血钾升高,迅速导致心室纤颤。海水溺水者因肺内吸入的是含电解质较高液体,水分自血液入肺造成肺水肿遂心脏停搏。
2抢救方法
(1)溺水者尚有心跳、呼吸时,将溺水者俯卧,用衣服将其腹部垫高或横放在救护者屈曲的膝头上,头倒悬,并轻压溺水者的背部,使支气管、肺和胃内的水迅速排出。
(2)撬开溺水者的口腔,清除其中泥土唾液并将舌头拉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则必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
(4)用冰袋冷敷患者头部,降低脑部温度,以减少脑组织对氧的需要。
(5)迅速送医院救治。
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的急救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发生电击、溺水等意外事故很少,但因为其症状为突发性、紧迫性,如果处理不当或耽误时间,常会造成严重后果及死亡。所以掌握急救的处理方法,学会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的急救,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人工呼吸
1人工呼吸法的适应症
(1)病人呼吸已停止但心脏还在跳动或心脏停止跳动不久,应立即与心脏按摩配合进行人工呼吸。
(2)中毒、呼吸肌麻痹、休克、触电、缢死及淹溺等。
2人工呼吸前的准备
(1)先将病人放置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2)解开病人的衣扣;
(3)清除病人口腔内异物和假牙;
(4)为避免病人舌向后阻塞喉部,需用舌钳将舌提出口外并用开口器撑开其口。
(5)病人头下不允许垫枕头,头部应稍后仰并偏向一侧,尽量使气管伸直。
3人工呼吸方法
可用口对口呼吸和压迫胸部两种方法;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效果最好。
(1)口对口呼吸
将空气由施术者的口直接对病人的口吹入肺中,然后利用肺脏自动回缩再将空气排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将病人放于仰卧位,提起颈部,使患者头部向后仰。
②施术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将患者的下颌推向前,使其气管伸直。
③施术者的口对住病人的口向内吹气,直到病人胸部扩张为止;然后停止吹气,使肺脏自动回缩将气排出。
④如此连续进行,以每分钟16次为宜。
口对口吹气时,施术者可用面颊压住病人鼻孔或用一手将病人鼻孔按闭,以防漏气。吹气之前,应将病人口腔或鼻分泌物拭去,以免有碍气体吹入。
(2)俯卧式
利用施术者的体重加压于病人背后,以便推送膈肌向上移,这样做使患者肺内的空气被迫呼出。当施术者移去压力时,病人的膈肌即复位,胸廓因自身的弹力而扩张,于是新鲜空气即被吸入肺中。施术的方法如下:
①置病人于俯卧位,一臂伸直,一臂弯曲放于头下,头偏向一侧,或放病人于斜坡上、头低脚高。
②施术者分开两下肢以骑马的姿式跪于病人大腿两侧。
③施术者上身挺直,两臂伸展、两掌张开,分别按在病人最末一根肋骨上,使体重由病人的后下方压向前上方,并持续三秒钟。
④三秒钟后,施术者上身后仰、两掌松开,以便病人脑廓自然扩张并吸入空气。
⑤两秒钟后,再重复③④动作,以每分钟16次为宜。
施术时的注意事项:压力必须施在最末一对肋骨上。施压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肋骨骨折。一压一松两掌均不要离开原位、手指要伸开。施压时要用身体重量而不要两手用力,施压时肘关节要伸直。此方法适用于溺水者。
(3)仰卧式
与俯卧式相似,主要是将施术者体重加在病人的胸廓前下方的肋弓上,以达到推动膈肌的目的。施术的方法如下:
①放病人于仰卧位,背部垫以软枕,使病人肩及头略低、头偏向一侧。
②施术者两腿分开如骑马姿式跪在病人大腿两侧。
③施术者将两掌分别放在病人胸廓前下方的肋弓上,拇指放在剑突附近,其余四指分布于肋部上。
④施术者上身向下、向前,肘部弯曲,使上身与病人上身近乎平行,借两掌支持体重,目前下方压向上后方持续两秒钟。
⑤上身直起,两手松开,以使胸廓自由扩张。
⑥再过两秒钟后,重复④⑤动作,以每分钟16次为宜。
施术时的注意事项:压力必须施于病人的胸廓肋弓上,施压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肋骨骨折。施压的方向避免与地面垂直,要自前下方压至后上方。此法适用于不能俯卧的病人,但病人口腔中异物不易排出。
(4)人工呼吸器
上述人工呼吸方法适用于现场初步抢救,如呼吸仍不能恢复,应迅速转送医院,采用人工呼吸器维持病人的呼吸。
二、心脏复苏
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心跳骤然停止如不及时恢复,几分钟后便会使全身器官缺氧,尤其脑、心脏、肾脏缺氧,对人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人们认为心跳停止4~6分钟后脑组织缺氧是不可逆的;但近年来有报道曾成功地抢救了心跳停止10分钟的患者。这一病例启示人们,一方面心脏复跳抢救工作要分秒必争;另一方面对心跳停止时间较长的患者也要想尽办法争取复跳。
1心脏骤停的原因
(1)器质性心脏病。患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的病人均可发生心脏骤停,因其心脏本身有一定病变,其复跳工作十分困难、成功率较低。
(2)药物中毒。强心药、安眠药、有机磷农药等均可出现因药物中毒引起的心脏停止跳动。
(3)医源性。这是指心导管检查术、麻醉、心脏手术、心包穿刺术等引起的心脏停止跳动。
另外高血钾、电击、溺水等也可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2复苏技术
心脏骤停的性质有两种,即心跳停止和心室颤动,其临床表现都为心音消失、测不到血压、脉搏消失,只有心电图才能真正区别两种性质的心脏骤停。
心脏挤压术(心脏按摩术):心脏挤压术的方法有体外和体内两种,一般首先进行体外按摩;体外按摩无效时,再施开胸心脏按摩术。
体外心脏按摩时,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将病人平放于地上,体下铺被褥。施术者位于患者一侧,以一手掌放于患者胸骨正中下1/2处,另一手掌叠放于前一手背上,以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适度用力有节奏地向下按压。每次按压要使胸骨及其相连的肋骨下降3~4cm,每分钟按压60~80次左右。通过按压,使心脏排出足量的血液,而按压后的松弛又可使心脏充盈足够量的血液,如此代替心跳。如果按压有效,应观察到以下现象:
(1)口唇及皮肤颜色转为红润,可触到颈动脉、股动脉系大动脉的搏动或能测到血压。
(2)已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3)按摩是否有效,决定于按摩的力量、心脏的张力和血容量等因素。如果效果不佳,应从以上因素检查并加以纠正。
在心脏按摩的同时,必须进行人工呼吸,否则心脏很难复跳,即使复跳成功也不能持久。应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按摩心脏4次人工呼吸1次。
外伤应急包扎与骨折的急救
中小学生在进行各种游戏、体育活动时,由于各种原因,常会发生摔伤、拉伤、骨折等伤害,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掌握外伤应急包扎与折骨急救知识十分必要。
一、外伤应急包扎
对于发生的擦伤要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果少量的血液由皮肤渗出叫毛细血管出血,如果有暗红色血液缓缓流出,便是静脉出血,这两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止血方法,则根据具体情况,做不同的处理。
如果你遇到自己或他人有出血情况发生,可以按以下方法去做:
1对于小外伤、毛细血管或静脉出血,可用消毒纱布、干净毛巾、手帕等折叠数层,覆盖在伤口上,用绷带或宽布带加压包扎。
2头部出血需要包扎时,如果没有绷带,可利用衣服、帽子、毛巾包扎,利用毛巾包扎时,将毛巾横放在头顶上,前两角反折向后打结;后两角向下拉,在下巴下打结即可。
二、骨折的急救
骨折发生后,要保持镇定,应及时通知医生或有经验的人员就地进行急救。急救的目的是抢救生命,防止患者再受损伤和伤口感染,以减少病人痛苦。要用正确的搬运方法进行搬运,否则会加重损伤。急救主要工作如下:
1要进行迅速详细的检查,确定是否骨折及骨折的部位。
2注意伤员保暖。
3处理伤口。凡有伤口者均需包扎,有出血时应用敷料局部压迫止血。
4骨折临时固定。就地取材、妥善固定,固定时应包括骨折处上下关节。
5迅速运送。在搬运脊柱骨折患者时,要同时托起患者的头部、臀部及下肢,或者使头颈躯干一起滚动至木板上搬运,以免加重损伤脊柱和脊髓。
日常应急救护的“九不准”
日常应急救护为防止伤势或病情恶化,促进身体恢复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有人在救护中由于不懂急救知识,给患者相应增加了危险。下面是在应急救护中的“九不准”:
1有人触电时不准用手拉。应立即切断电源,拉开电闸或用木棍挑开电线,或用木把斧砍断电线。
2急腹痛时不应服止痛药,因止痛药能掩盖病情,应立即送医院检查。
3心脏病患者发生气喘时,不准平卧,平卧会增加肺淤血及心脏负担,使气喘加重,应两腿下垂取坐位。
4脑出血不准随意搬动。突然跌倒,昏迷不醒或半身瘫痪者,很有可能发生脑出血,随意搬动会增加出血范围。应立即平卧,头部抬高,及时治疗。
5小而深的伤口,不准马虎包扎。铁钉、木刺扎伤,伤口缺氧,破伤风杆菌易于生成,应立即清洁伤口,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6昏迷病人,不准进食喝水。昏迷病人吃饭和喝水会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炎。头应侧向一边,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
7外伤内脏不准还纳。因脱出的内脏已被感染,应立即用干净纱布覆盖急送医院。
8止血带不能长时间结扎。长时间结扎会发生上下肢体缺血坏死,应每隔1小时松开15分钟。
9抢救病人不准拖延时间,不应自作主张,应争分夺秒尽快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