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 护 儿 童 好 问 的 心
——小学生科学学习中提问意识与能力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许飞 226300
缘起:惊觉,孩子们的提问意识正在悄然消逝
五月,阳光明媚,花团锦簇。学校大门广场花坛里各色的花儿开得正艳,吸引来无数只蝴蝶翩翩起舞。我被这栩栩生机感动了,这几天都忙里偷闲,悄悄地到这里来享受一下春光,放松一下工作的劳累与紧张。
放晚学的时间到了,一群三年级的孩子刚走出校门,就追着蝶儿嬉戏开了,给这充满生机的春色又平添了几分热闹的气息。我有些陶醉了。
“科学老师,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惊醒了我的沉醉。
“好呀,你真是一个聪明而又懂礼貌的好孩子!”
“这些蝴蝶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小男孩好奇地问道。
“它们飞来飞去,是想吃里面的花蜜吗?”还没等我回答,另一个孩子也跑过来问我。
“这些蝴蝶晚上回家吗?它们住在哪里呢?”
“它们是什么变成的吗?”
“它们翅膀上的黑点是它们的眼睛吗?”
“它们晚上也睡觉吗?”
……
一群孩子围拢来,七嘴八舌地问着。
“哇,大家都这样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都来不及回答了。这样吧,我们下一节科学课就开始研究蝴蝶的问题吧!”我真的有些应接不暇了。好在这群孩子都是我现在任教年级的学生。这样一个美妙的科学探究的主题,我是不会放过的。
“要研究蝴蝶了,要研究蝴蝶了……”孩子们欢呼着,挥手和我道别。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再次被他们的聪颖、活泼以及他们提出的这些灵动的问题深深地感动了。(后来,我真的带着这个班孩子利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观察,解决了他们所提出的大多数关于蝴蝶的问题。)
过了大约不到一个小时,到了我们教师下班的时间。我和一群六年级的学生一起走出校门。孩子们的步伐有些匆忙,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注意到依然在花坛上方飞舞的“天使”们。这时,一个孩子从地上顺手拣起一根长长的细木棒,在花坛上方做了一个驱赶动作。顿时,上百只已经栖息在绿叶中的蝴蝶一齐飞了起来。
“哇,太美了……”几个孩子同时惊叫起来。他们几乎同时放慢了脚步,开始欣赏起这奇妙的景观来。几个调皮的男生或手舞足蹈想去捉一两只,或把手拍得山响,就像我们平日里徒手去拍打空中的蚊子……
我也有意的放慢了脚步,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出于一个科学教师的职业敏感,我心里也默默的期待着他们的提问和请教。但他们并没有一个人如我所期待的那样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更多的只是礼貌地向我这位曾经教过他们自然课的老师说了一句“自然老师好”。(因为我在二年级时曾经教过他们自然,那时自然还没有改成科学。)
为什么孩子大了,反而不再喜欢提出问题了呢?我决心做一个有心人,索性站在花坛边驻足不行。我装作仔细观察蝴蝶的样子,等待着向我提问的孩子。很快,一批学生走了过去,后一批学生又赶上来。大概四、五批学生走过,我所得到的还仅仅是“自然老师好”这句单调的问候语。一种隐隐的遗憾开始侵蚀着我的心绪。
“这几位同学请留步……”我很不甘心,决定主动“出击”,去了解一下这些“大”孩子是不是真的不再会提问题。几个被我叫住的孩子一脸疑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们为这么多蝴蝶上下飞舞的景象感到惊奇吗?”我问道。
“是蛮好玩的”他们似乎感到有些意外,其中一个回答说。
“你们不想了解一下关于这些蝴蝶的有关知识吗?不想提出一些问题吗?”我紧紧追问。
可能是我的问题过于唐突,一下子把几个孩子问住了。短时间的沉默,或许,他们正在揣摩我的真实意图。
“我们现在语文、数学、外语的作业都做来不及,哪还有心思关心蝴蝶呀!”终于,一个文静的女孩最先开了口,从她的语气里可以明显听出一种无奈!
“那你们经常向老师提出关于语文或数学的问题吗?”
“有时有一些,一般是在一些题目不会做的时候,有时即使不会做也不敢问……”
“为什么不敢问呢?”
“因为有些题目是老师讲过的,再问就会挨骂,说我们上课没有认真听!”一个学生很直率,他告诉我他的数学老师很严厉……
和六年级的几个孩子的对话,让我感到心里沉沉的。为什么三年级的孩子能提出那么多的问题,而到了六年级,孩子们却反而提不出或不想提问题了呢?是谁在吞噬着孩子们“好问的心”?这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关?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反思的问题。
调查与反思:痛定思痛,是谁吞噬了学生好问的心
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也是科学研究得以进步的动力。人类科学技术的每一个成功和进步,哪一项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呢?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提问题”这些至理名言,无一不告诫我们,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多么的重要。
新课程改革把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摆到了重要位置。《科学(3-6)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对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作了明确的表述。
应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也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教育观念的进步并不等同于教育行为的改观。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逐渐消逝呢?我带着这一疑问,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虽然开始推广,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使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很难真正贯彻和落实到教育实践与细节中。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提问能力和提问意识的正常发展,主要原因至少表现为有如下几点:
1.师长的漠视,吞噬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教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持肯定和欣赏的态度,学生则会趋之若骛。相反,如果教师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持冷漠或否定态度,学生则也会受其影响。我在观察中发现,教育者漠视学生提问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这种漠视主要表现为搪塞、置之不理、讽刺挖苦等几种形式。“这个问题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自己去翻书(查资料)!”“不要整天胡思乱想的,用点心思把语文、数学学学好!”是我们常听到的回复孩子没完没了的提问的言辞。正是由于这些冷漠的搪塞,不耐烦的挖苦,使孩子们提问的积极性受到“致命”打击。不少孩子产生了一种“问了也白问,不想再问”的想法。也有不少孩子也为自己的“瞎问”感到羞耻。久而久之,孩子们爱问的嘴巴便渐渐地失去了问的激情。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对新奇世界的好奇心也会逐渐淡化,直至视而不见,冷漠无情。
2.师道尊严是学生多思多问的障碍
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是角色互动的过程。而平等是交流的基础。没有了平等,交流也就出现了障碍。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依然浓重。他们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口吻来教训、甚至训斥学生。在他们面前,学生几乎没有发表自己想法的余地。就更不用说“有事没事”地跑过去向老师提出各种“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问题了。
也有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还以讲授、灌输等方式为主。上课时,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而很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些老师则害怕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害怕学生提出自己也解答不了问题而使自己的师尊受到损坏。这些都成为孩子多思多问的绊脚石。
3.学科界限和狭隘的教学功利成为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拦路虎”
学科界限和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使得教师只关注本学科内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甚至只把眼睛盯在考试习题上。很少有人关心学生提出的来自生活的问题或与本学科考试无关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大多数问题都因此受到漠视和冷遇。
此外,有些教师还把学生提问的范围仅圈定在自己还没弄懂的学科知识范围内,致使一些学生认为提问是不懂的表现,是笨的表现。“不懂就问”,演化成了“问即不懂”,使一些学生羞于提问。
4.缺乏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洞察力)无法获得提升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学生已不屑于提出年幼时才提出来的“幼稚”问题。很多六年级的孩子都觉得一、二年级孩子提的有些问题很幼稚可笑。他们已不再愿意提出连自己都觉得很好笑的问题了。他们还觉得身边的事物太熟悉了,没什么好问的。有时碰到新奇的事物,无非也就提些“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等问题。而对于他们来说,身边能碰到的新奇事物也不是太多的。有时,即使提出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也无法得到答案。于是,渐渐地,他们也就懒得提问了,问题意识也逐渐在消退。
仔细分析六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态,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们对周围日益熟悉的事物已经失去新鲜感,他们没有能力从这些事物中发现并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他们关注事物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但他们在摈弃旧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失去了新的兴趣点和价值观的引领,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自然也就不知道该从哪些角度,提出怎样的问题了。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却没有给他们以必要而有效的指导,这是他们问题意识随年龄增长而淡化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对策与尝试:呵护儿童好问的心
那么怎样呵护孩子好奇心,并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能不断发现并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呢?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始了一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欣赏孩子的提问:给每一个提问的孩子随时奖赏一块“精神蜜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赞赏如同一块“精神蜜饯”,它能激发人的热情和乐趣,树立人的信心和勇气。为了呵护学生一颗好问的心,在一切时间里,无论怎样的学生给我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即使有时我也无法当场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都会顺便夸他一两句。“你真聪明”“你真爱动脑筋”“你真了不起,把老师都问住了,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夸奖,就像“精神蜜饯”一样,激励了学生提问的热情。或许是非常渴望再次得到老师的夸奖,也可能是想再次体验一下“难住老师”的自豪感,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无处不在地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他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时遇到我会问:“科学老师,为什么瘪球弹不起来?”在马路上,他们踢着石子遇到我会问:“科学老师,为什么有的石子硬硬的,而有的石子却能当粉笔写字?”在服装店里遇到他们,他们会问:“科学老师,纯棉是什么?化纤是什么?”……
他们提问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的,仿佛在他们眼里,我是无所不知的。但说来惭愧,我很少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这不仅仅是由于我不愿轻易地直接告知他们答案,因为轻易地告知答案不利于学生自己设法解决问题意识的形成,也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确实无法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很难预料到学生会在什么时间突然向我提出怎样的问题,所以我也无从准备。有时当着很多大人的面,我被问得十分尴尬。但我坚定地认为,孩子们提出问题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这些问题本身。这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积极对待生活,乐于思考和探索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和珍惜这些问题,就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他们积极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我一直对孩子们的提问保持着高度关注和赞赏的态度。
2.让学生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问题银行”,积蓄孩子们的好问热情
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是一一过问,或直接告之,或和提问者一起去寻找答案都使我感到应接不暇。但如果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势必又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怎么才能既能保护学生提问的热情不受到伤害,同时又让学生自己学会处理自己发现的问题呢?我感到很困惑!
一次到银行存钱,我猛然得到了灵感:我们把暂时不需要用的钱存到银行里,到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把暂时不能解答的问题也存到“问题银行”里呢?然后再慢慢地设法解决呢?如此绚丽多彩的问题与金钱相比,又何尝不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巨大财富呢?只要引导得当,这种方法不仅能保护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它还可以是学生成长的足迹和见证!
经过一个晚上的策划,“问题银行开业章程”(即存折的使用方法与奖励措施)和一张问题银行的存折单便应运而生了。
“十万个为什么”问题银行存折
帐号 姓名 所在班级
|
为了能引起孩子的重视,第二天一早,我就到学校打印室为每一个学生都打印了一份“问题银行存折”。而后,我又利用科学课的时间在各班分别举办了一次“问题银行开业典礼”,让学生理解了问题银行成立的意义、目的,以及使用的方法等等。典礼在交互式的讨论中开展得很热烈。孩子们对这个“新生事物”很好奇,一个个兴致勃勃,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在上面记录一些问题了。
3.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别开生面的问题展览,让学生以提问为荣
为了使我开创的“问题银行”能够发挥我所期待的作用并长期坚持下去,我围绕着“问题银行”,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开始,我每周都从科学课中挤出3-5分钟了解一下学生所提问题的情况,评选出“每周最爱提问的孩子”,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这个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们提问题的兴趣空前高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一些学生为了获得“最爱提问的孩子”的称号,不再是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而是随意空想一些问题来充数。学生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使他们的提问失去了意义。
为了促使“问题银行”能够健康发展,我组织学生定期的开展“问题展览”活动。我先让学生直接把自己的“问题银行存折”贴到教室的墙上。然后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对问题展开评价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项目。因为,我很难为学生找一个他们能够理解的评判的标准。一切只能凭着感觉走。我也只能采用“模糊手法”,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选出“最有意思的问题”、“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最有价值的问题”“最有深度的问题”“最适宜我们自己研究的问题”等等。也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孩子们却评选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最后汇报交流时,不同意见之间还引发了争论。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把各自的理由竟然说得头头是道。
这种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开展了几次之后,我又引导他们先进行自我评价。即先在自己的问题银行里挑选出自己最得意的问题,来参加问题展览。这样,促使学生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随意提几个问题充数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开始真正动起脑筋,去搜寻形形色色的问题。
4.提升孩子的提问水平:引导细节关注,让孩子问之有物
不到一学期,孩子们的问题银行里积累了很多的问题。有时,把他们的“问题存折”收过来,读一读,揣摩一下孩子们天真不羁的思绪确实是一种享受。但时间长了,在欣赏之余,心里总隐隐有一种不太踏实的感觉: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总是过于空泛。“宇宙有多大?”“水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大眼一看很能体现儿童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力。但仔细推敲,在这一类问题中,到底蕴涵着多少提问者自己的思考呢?如果仅让儿童的提问水平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时间长了,他们自己是否也会觉得乏味呢?上述调查中已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已开始嘲笑一、二年级的孩子问题的幼稚,这不正是一个佐证吗?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更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于是,我开始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等研究细节中提出问题,并在提出问题时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猜测。比如,在教学《纸旋翼》时,我带领学生玩纸旋翼比赛。学生自做的旋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旋转的速度差异也大不相同。孩子们提出了“为什么有的旋翼转得快”“怎样才能让旋翼转得更快”等问题。于是,我就指引他们注意观察转得快的旋翼和转得慢的旋翼的形状、大小、重量等方面的差异。于是学生进一步提出了“纸旋翼转动的快慢是否与纸翼的形状有关”等问题。这时的问题已经比一开始提的问题要具体充实了许多,它已经蕴涵了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和猜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在一些新鲜事物前后加一个“是什么”或“为什么”了。“彩虹为什么总在雨后才能出现?它和太阳有关系吗?”“为什么有的虫子吃树叶时从中间吃,而且要留下叶脉和薄膜,这是不是跟它们牙齿的坚硬程度有关呢?”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孩子们对自己提出问题的一些思考,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已经开始学会如何从熟悉的事物中提出新的问题。
5.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引导探究,问题就是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列在需要层次结构的最高层。人能从自我实现中不仅能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也获得最大的自信和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探究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则是他们“自我实现”的最好机会。因此,我认为,要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一种动力,就必须引导他们真正学会探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激发高年级学生对事物产生新的提问激情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经常引用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科学课教学的内容。一次,四(3)班饲养了一缸金鱼。可是接连三天,每天都有一条小金鱼夭折。孩子们非常着急,问我到底是为什么?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探索小金鱼死亡之迷”的主题探究活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假设原因、设计实验、观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等过程,最终找到了影响小金鱼生活的多种因素,如放养密度、水温变化、食物喂养等。后来,该活动被编进河南版国标版小学科学教材。
去年暑假刚开学,四(1)班的十几个孩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跑来告诉我,他们教室植物角的植物都长歪了,而且还歪向了窗外。他们感到很奇怪,问我这是为什么?我又带他们完成了一次“探索植物角植物倾斜生长之迷”的主题探究活动。孩子们研究的热情高涨而持久,从头到尾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并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由研究了植物茎、叶的向光性,后来又研究到根的向水性和向地性……后来,该活动也被编进河南版国标版小学科学教材。
类似的活动很多,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研究也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也正以更强大的动力激发他们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