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教学倾听,打开学生语文高效能学习的另一扇窗

【摘要】倾听,作为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知识、能力、情感连接的桥梁,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在形形色色信息充斥的读图时代,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倾听文字依附的语言,即使静听也很难准确把握对方说话的意图。笔者认为从重构倾听关系,提升倾听的品质,延展倾听维度三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为高效能的语文学习打开另一扇窗。

【关键词】倾听关系;倾听品质;倾听维度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是的,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因此,教育与倾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倾听,就是用耳朵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灵去感受。据统计,在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交流方式中,听占41%,说占33.3%,读占16%,写占9.7%。而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口语交际”中也对“倾听”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具体到教学倾听,它是指师生之间在教学情境中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不仅涉及双方的知识传达,而且还包含着双方思想的碰撞、精神的相遇,是师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纽带。教学中,师生、生生乃至师生和文本之间以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来,是教学过程中最本真的存在状态。

然而,虽然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教师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师主导课堂,操控教育言说的事情时有发生,致使学生被动倾听的同时产生了“倾听疲劳感”“表达漠然感”,即使偶有言说,也并非个性化的自由表达。同时,在这个读图时代,电子产品充斥的社会中,图片、视频等有形有色的信息刺激着学生的视觉神经,让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倾听文字依附的语言,即使静听也很难准确把握对方说话的意图。教育、学习活动的效率降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通道也变得更加狭窄。倾听能力如何提升,成为当前教育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重构倾听关系,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重构倾听关系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改变“老教育坐而听”的模式。陶行知先生认为:“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老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老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以往教师站在教室的最中央,学生能不能也站在教室的最中央呢?佐藤学教授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樊笼,构建的“润泽的教室”,营造了一种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构筑了一种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室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样教师才能够真诚地倾听学生,学生也才能够敞开心怀表达自己。

窦桂梅校长在执教《神笔马良》一课时,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引导学生自行组织、观察、思考、交流、反馈、评价。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倾听积极的参与者与学习的主动者。教师站在学生的后面,静静倾听学生在课堂中的声音,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即使是其微小表情的变化,都被捕捉在眼里,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走向的坐标。整个课堂在一种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展开。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你眼里就不会没有孩子,就不会听不到孩子的言说,只顾顺着自己的思路,讲和孩子思维无关甚至相左的事;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你的课才是真正适合的学生的课,才是学生需要的课。    

二、提升倾听品质,助力学生准确把握话语内涵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说过:“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而学习,正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黎锦熙先生同样非常注重“耳治”,更是提出了具体的做法。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倾听的品质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学生倾听的专注力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倾听的意识比较淡薄,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提高听课专注力,可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行针对性地渗透。如,组词是低年级学生调动旧知识,积累新内容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往常的课堂是学生说出自己已经储存的词语即可,至于是否接受了其他同学的组词,老师往往不做硬性的要求。如果让学生说说其他同学组的词语,再说说自己的组词,这就要求学生短时间去聚焦其他学生的表达。这样既提高了听课的专注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复述,作为言语表达训练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提升倾听能力通道。统编教材中低中年级的课堂加强了学生复述能力的训练。黎锦熙先生在初讲时则要求“学生不可看本文”。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时让学生利用关键词句的提示,借助插图,运用思维导图等策略,对一段文字或者一篇简短的课文进行摘要性复述,详细性复述或创作性演绎,这就需要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倾听的姿态与参与意识。另外,关注“抓住耳朵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重复教师的要求,重复学生的优秀的答案,都是提升学生专注力的有效的方法。

(二)提升学生倾听的理解力

倾听是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倾听者需要衡量说话者述说的信息,呈现出的思想,猜测省略的内容,揣摩言说者的意图、渗透其中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小学阶段“倾听”的三个层次的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如何提高学生倾听的理解力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一辨关键词,如“可能”“差不多”“一定”等,能够左右语义的词语。误解他人意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并未能捕捉到他人言语中的关键词,或者漏掉了部分关键性内容,使自己所理解的和他人意思发生本质上的不同或偏差。“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也是训练学生倾听理解力的方法之一。此外,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蕴含着建议的鼓励性言语,千万不能断章取义,而没能真正读懂他人意图。

更高的层次是在倾听他人的表达中提出自己内心的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于小学生好奇心较重,教师可以利用其特点,集中注意力倾听说者传输的信息,迅速地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并迅速做出判断,尝试质疑,提高倾听的理解力。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有学生在交流自学体会时,这样表述:“林冲在与洪教头比武过程中先说‘不敢,不敢。’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林冲的谦逊有礼,以和为贵的品质。”有同学在倾听了同学的发言后,结合后文,进行了这样的批判性表述:“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先是在比武中说‘不敢,不敢。’后又在战了四五个回合后,纵身跳出圈外,直接认输?不是他武艺不行,而是另有“企图”。这是他睿智的一种表现,是以退为进、骄敌败敌的一种策略。”学生的倾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质疑,变无条件接受为思考与批判,那是学生静心倾听后,思维得以发展和提升的结果。

三、延展倾听维度,丰盈学生精神成长历程

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只关注言语上的倾听,思维的判断,意图上的揣摩,而忽略了对情感的倾听。作家左拉曾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阅读就是与这个活生生的“人”对话。倾听作者用笔说的话,就是在倾听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心声。

小学教学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丰满的人文情怀,这些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精华。师生倾听就是不断地与知识进行着精神的交流,体味着其中所蕴涵的精神人格力量。倾听着你的声音,呼吸着你的呼吸,思考着你的思想,经历着你的经历,感受着你的情怀。此时教师、学生、作者,三者之间的情感得以交融,走进了彼此的内心世界,在情感的碰撞中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品格的锤炼,生命的成长。这是倾听的最高境界,也是倾听的最高维度。

小学的教学文本中不缺乏散发人文光辉的文本。我们会为恩科西顽强与艾滋病作斗争的精神所震撼;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所感动;为谈迁不顾老迈之躯,寻访各地民众,终于著成《国榷》的执著而感叹……

在教学统编版三上的《去年的树》一课时,我从“天天”入手,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反复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让学生感受彼此相处时的快乐时光,接着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对话,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鸟儿寻找时的着急。最后,面对灯火,鸟儿再次唱起了歌,让学生想象中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绝望与伤心。学生的心路在滑滑梯式中一直从快乐走向绝望,又在朗读、倾听、想象中感受到树和鸟永恒而超越时间的友情。在这个具有丰富意义的过程中,学生的生命在倾听中得到润泽和拔节,师生共同描绘生命、享受生命、演绎生命,呈现出生命的特质与成长的感动。

倾听是一把金钥匙,摒弃了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育范式,将学生置于课堂的正中央,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模式。这种“共在”关系的课堂让学生不断地在知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中蜕变精神,拔节生命。徜徉于“倾听”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效能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福建教育出版社

2. 曹爱卫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讲故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小学语文》(京),2018.7/8.27~31

3.〔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 .李季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