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对此,我感触颇深,虽理解不深,但我也想将之记下,与书友共勉。
阿德勒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这是我们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我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我的教育实践有了理论的支撑,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某些儿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对问题学生和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对儿童自卑感的阐述。他提到: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的这种全新的观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认知。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就要帮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种种对儿童心理学的片面、单一的狭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注定无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问题,最后问题的解决也只能流于表面。
而这本书的阅读,让我醍醐灌顶,猛地清醒过来。也让我回想起一件往事。那是在我上学期间,我的一位朋友,虽然性格温和,待人接物都极有礼貌,但是她特别特别腼腆,所以朋友很少,久而久之,她的性格也越来越内向,话也越来越少,本来就少的朋友由于在一起言谈寡淡无味,更是少之又少。渐渐地,腼腆竟然成了自卑感。幸而她运气不错,遇到了一位很棒的老师,经过不断地鼓励,沟通,引导,她慢慢阳光了起来。她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何其幸运,同时,我又不由得深思起来。如果我是她的老师,我能给她正确的引导吗?特别是以合适的方式。我不敢断定,因为我觉得可能我的理论积淀不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式,用适合她的思维方式与她交流,沟通。同样的,对于那些自身优越感特别强烈的孩子,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让他心服口服地从内心深处接受我的指导和引领。
读了这本书,我意识到之所以我没有十足的把握,是因为我的底气不够,而底气,不是靠大声,不是靠严肃的脸,而是对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全面的理解。不管是自卑还是优越感过剩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能了解到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自卑感的补偿作用,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教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人格入手,帮助他们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让他们能健康、阳光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