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指向语言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摘要:什么是语文的核心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语文思维和审美。什么是教学设计?加涅说:“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本文主要围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谈谈优化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语言能力 教学设计 语用

 

一、基于语识,奠基语言能力

1. 语文知识地位变化

    文革后的中国处于“一贫如洗”的状态,改革开放的推行基本从“零”开始,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在长期的阶级战斗后,非常缺乏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了让“毁掉的一代”很好地掌握语言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语文教育十分看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双基”教学在那个时代下应运而生。

几十年过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部分人的语文知识和基本能力都可以适应生活的需要了,按理,语文“双基”教学不符合正确的时代背景,应该慢慢淡退出教育的舞台。但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界的教师、专家乃至学生都习惯了这一套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理论界还没有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它,修正它的基础之上,“双基”教学在历史的洪流中愈演愈烈,最后致使语文教学变成了语文知识教学,它代替了语文教学的其他所有方面,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

然而也有人批判这种对“知识本位”的语文教学,可是批判过了头,将语文教学又推向了“虚无主义”,这在《语文课程标准》就有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这一套课程标准下实行的语文教育,不重视语文知识的落地生根,课程呈现出“虚无”的状态,学生难以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老师经常产生一种“不知道在教什么”的状态,而学生也“不知道在学什么”,语文教学的双方都处于迷茫。

2. 语文知识指哪些?

从语文知识的涉及范围来看,语文知识是在语文课程中必须体现出来的关于听、说、读、写过程中必须涉及的有关语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的知识内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所涵盖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总和,是实现语文教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而必须涵盖的知识体系。

对学生来说,掌握这些语文知识还只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而且,掌握这些语文知识的途径应该是训练。训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背诵经典美文佳作,也可以是参与教学实践,将课堂与生活融合,还可以是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来掌握巩固。

3. 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既不能重走“双基”教学的老路,只抓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人需求,又不能弱化知识,忽略知识,让学生“不知所学”。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体现语文知识,重视教学的过程,让语文知识在课堂上落地生根。不能将课堂架空,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甚至可以通过一些训练的方式来巩固。

二、贯彻语用,立足语文课堂

1. 语用的立足点

对语用的研究属于语用学的范围,它是指号学分支之一,是关于符号或语言符号(语词、句子等表达式)与其解释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我们研究语用的立足点是在学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立足在语文的课堂之上,因此语言的运用也就在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实现在实际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听、说、读、写打造牢固的基础,以体现教育为踏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最终目的。

2. 以课文片段为例,从语用学范畴进行研究

在教学《珍珠鸟》时,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这一段通过对小珍珠鸟动作的细致描写,和笔者对它的亲切态度,交叉描写了“人鸟相依”的过程,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让读者觉得这只鸟就像一个顽皮爱闹的小孩子,而作者也对它爱护有加,珍视非常。这种写法贴合生活,生动有趣,画面感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小鸟的动作和“我”的态度,对这段话进行仿写。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力,开始练笔。

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训练点,并从写作、语言、交际等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促使学生学会和文本进行对话,并加深对文字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训练效果,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培养语感,体现行为结果

1. 语感与语感教学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得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感形成的结果来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这个敏感不仅仅是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否则语感就可能是短暂的,即时的。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语感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形成规律方法的有意学习的积累,然后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有意后学习,从而实现一种可供个人支配调控的语言敏感性。

2. 语言修养的参数检测

(1)语言材料出示的质量和数量

(2)语用能力在学习生活中的显性效果

(3)学习能力

只有达到这种素质的语言修养才与上文提到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相符合。

四、合理预设知识,塑造未来人才

当一个语文教师面对一个班级中几十个不同的学生,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不一样,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语文教师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理解,可谓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有可能给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所以,教师应恰当选择和预设语文教学内容,课程论依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知识结构

学科知识结构就意味着语文教师需要找到选择教学内容的知识论依据:选择知识的依据是什么、选择什么方面的知识、怎么在众多知识中选择。

(2)学生成长需要

学生成长需要意味着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具备学生主体性的依据: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学生成长的需要,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需要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全面,是否需要需要开发新的知识领域,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并运用等问题。

(3)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发展需要则意味着学生成长的指向性,让学生学习语文后,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和将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将来的眼光,真正实施“面向将来”的教育,塑造“面向将来”的人才。

只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知识预设的过程中具备清晰的课程意识和理论依据,从这三个范围厘清语文知识的准确方向,语文教学才会迈上“科学性”和“研究性”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