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也谈语文教师的专业化

“一方面,由于教师事实上被剥夺了课程研制参与权、教材重构自主权,语文教学内容趋于僵化、呆化。另一方面,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滥用权利,教给学生的其实不是基于学理的‘课程内容’,而往往是‘我认为’式的即兴‘创制’。僵化、呆化和随意性过大并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严重问题。”

王荣生教授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直在忙着赶进度。何为进度?即是教材中指定要教完的内容。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这已是不可违背的真理。当教学中出现什么争论时,领导们常给的答案是:以本为本,以教参为本。教材与教参都是以不可质疑的身份指导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这里并不是批判这“两本”的合理性,而是认为,对于知识而言,并不存在唯一的解读,也并不存在固化不变的模式。教者与被教者应有质疑、释疑的权利。

现在总是喜欢给教育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冠以某某模式,某某教育,并大力推广,督促检查。杜郎口教学搞得风生水起,于是各地教育人纷至沓来;外国搞了“翻转课堂”,众人也趋之若鹜。事实证明,杜郎口就是一个骗局,一个笑话。“翻转课堂”红极一时,参观者甚众,现在鲜有人提及。我们的学生能自觉利用互联网展开积极而兴趣盎然的学习吗?我觉得要打一个问号。首先,学生有足够的定力去抵制网络游戏铺天盖地的诱惑吗?

学海无涯,教无定法,因人而异。

王教授认为“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三大准则。”

怎样的去参与课程研制,我们知道的还真不多。如何用教材教,众说纷纭,好像谁都有发言权,谁又都没有发言权。

文本如何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美其名曰“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着哈姆雷特。”但读者有一百,莎士比亚只有一个。王教授指出“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滥用权利,教给学生的其实不是基于学理的‘课程内容’,而往往是‘我认为’式的即兴‘创制’。”这里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正确性,教者要去阅读相关资料,不可凭想象和自身认知去解析教材。

文本该如何去教?王教授认为这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要巧用教材,用好教材,用对教材。但又不可迷失于教材而忽略了参与课程研制的权利。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语文教育的方向与目的。语文与人文与人的素养有着直接紧密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的。

至于应该怎样去做,王教授在书中并没有具体阐述,但他给语文教师勾勒出了一个基本框架。他不同于某些专业教育部门,总是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再细化为论文、课题、优课等因素,让专业发展目标看得更清楚,更明了。但这样的描述忽略了教育的服务对象,忽略了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王教授对语文教师专业工作三大准则的提出可以说摒弃了功利,虽没有多么高级的表达,却让语文教育者恍然大悟。

教育需要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也要善于总结与反思,善于学习与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漫漫而道远,一味的固守陈规,不思创新,必将为时代所淘汰。只有敏于思考,不断学习,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王荣生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我只能读懂十之一二,甚是惭愧,但即便这一二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了正确的方向。王教授在书的最后说:“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对语文课程标准不能正确理解,对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不能妥善把握,不知道有过哪些语文教学专家,不能从语文教学专家的成功课例中获取行事的准则,不知道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杂志,不能利用正规的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就不太可能成为称职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