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这一维度。因为“情”是作为完整的人的根本属性,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板块。我们要优化教学设计,可从“五情”入手:一是带上“情谊”,建立语文课堂师生间的自由点;二是创设“情境”,搭建抽象文本与学生经验的融合点;三是增添“情趣”,寻找严谨学术与寓教于乐的平衡点;四是激发“情韵”,点燃作品与学生思想认知的共鸣点;五是种入“情怀”,打通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拓展点。如此,才有望打造出有“意味”的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五情教学;有意味;优化设计;语文课堂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一边改造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一边执着于精神世界的追求。随着大脑的不断进化,深层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等区域的分工愈加精细,情感已成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部分。
一、“情”是作为完整的人的根本属性
1. 每个儿童的内心都潜伏着“情需”的本能
蒙台梭利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快乐,更自由,更幸福,真正受过教育,人会拥有一颗更敏感的心,成就一种富有吸收力的心灵。”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指向的是具有丰富情感系统的人。心理学认为,“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人人共有的……人的思想品德、思想理念和世界观也是形成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儿童天生敏感,他们更渴望得到情感上的交流与引导,渴望受到关爱、呵护、安慰、鼓励、关注,这是人性的本能,也是儿童的心理期待与情感需要。
2.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澎湃着“情感”的河流
数以亿万计的文学作品撑起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天空,这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整个文学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可以说文学作品一直在建构着、改造着、丰盈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流淌着的“爱”“恨”“情”“仇”的情感之河不断冲刷着人们的情感体系,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家园,提升着他们的思想认知,帮助人们获取情感体验,完善审美认知,不断走向成长。同时,也激发着思考力、学习力、意志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与提升。
3. 每一次育人行为都内蕴着“情化”的力量
情感的慰藉与疏导,潜移默化中可以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便是充分发挥了“情化”的力量,使教育的艺术与人性的关怀得到了最佳融合。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夏在许多人的眼中是一个屡教不改的问题儿童,而只有美术老师尼克能从忧郁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尼克老师正是从情感入手,走进了伊夏的内心世界,帮助他找到了快乐与自由,释放出了无限的美术潜能,成了一颗最耀眼的星星。
二、“情”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板块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要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倾听心灵的声音。”所以,关注儿童的情感世界,进行情操的培育,使儿童具有一定的情商,构建儿童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上世纪80年代《世界知识画报》连载“二战画史”,刊登了一张希特勒的小学毕业照。小学生希特勒在合影上站在最后一排,两臂交叉。照片说明,根据当时的惯例,拍照的座次按学习成绩安排,成绩好的坐在前排老师身边,成绩差的往后排,11岁的希特勒是成绩最差的,所以站在最后一排。当时人们绝对不会想到就是这位性格孤僻古怪的“边缘人”,若干年后会用极端的手段将整个世界推向战火。但现在从教育的角度去反思,这与情感教育的缺失是不是有着很大的关系呢?所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儿童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不可缺失。
西格·弗洛伊德在谈到情感对人们之间的影响力时,形象地指出,情感“就像金属发出的回声一样与外部世界产生共鸣,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儿童的心智尚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正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给他们种下爱国、感恩、乐观、坚强的种子,培养他们积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就会在优良的土壤中逐渐建构。每个儿童都有着无限的潜能,情感教育可以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学习力,从而激活无限潜能这座“活火山”。
三、从“五情”入手,优化教学设计的策略
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驱动课堂教学有两个轮子:知识传授和情感交流。从“五情”入手,以人为本,循“情”而导,会让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和有效性,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涵养儿童的心灵,让课堂变得有“意味”从而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1.带上“情谊”,建立语文课堂师生间的自由点
教与学应是积极对话,思维碰撞,智慧产生的过程,是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但走进课堂,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们会将自由表达权渐渐收起。到最后,很多时候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舞”。这是为什么呢?从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来分析,低年级时,儿童的心理正处萌芽阶段,他们会毫无拘束地去表达,去想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渐渐完善,变得敏感起来,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有所顾虑,于是习惯了旁观、等待。教室不是冰冷的知识交易市场,而应是一个温情的所在,这里可以有欢声笑语,有情感奔流。在上课前设计一个轻松有趣的话题跟学生聊一聊,就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谊,舒缓学生的紧张、疲惫心理,为课堂创设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多样的角色:严肃的老师、慈爱的长辈、贴心的朋友,、同行的伙伴。这样的课堂有纪律,有关照,有温情,有自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课堂,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在《孔子游春》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泗水河畔弹琴、歌唱、谈理想,孔子既是他们的人生导师,又是知心朋友,师生情浓比春意。
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应首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你,消除拘束感,这样他们才会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将消极“待授”变为思想的主动碰撞,将教师的“独舞”变为师生“共舞”,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有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味。
2.创设“情境”,搭建抽象文本与学生经验的融合点
文字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它带着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穿越时空呈现在儿童面前。从儿童的视角去看,这些文字中藏着一种陌生的抽象感。创设“情境”是进行优化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借助想象,进入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从而换位体验,思古接今。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这样创设情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也到过哪些人家,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然后让学生换位为“即将进京赶考的书生”“商人”和“朝廷三品官员”,问“你会记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月色吗?你当时在干什么?”王老师通过画面和声音以及人物的具体身份信息让情境具有了可见性,学生迅速入境,立刻领会到书生忙于夜读赶考,商人为生意或喜或忧,官员公务缠身,怎会去留意某一天的月色呢?只有赋闲的苏轼才有此闲情雅致,他就是“闲人”。王老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与几百年前的月夜邂逅,仿佛看见了那晚的画面,一下子走进了苏轼的心境。
创设情境就像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教学《大自然的声音》,就要将各种大自然里的声音元素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倾听,去辨别,去模仿,去想象。这样,抽象文本与切身体验就会产生共融,学生就能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境。这样的课堂就会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味。
3.增添“情趣”,寻找严谨学术与寓教于乐的平衡点
语文既具有语言文字规范的严谨性,又有文化艺术的开放性。语文的教学一方面要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也要关照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一些情趣化的设计,让语文的表达更形象化、趣味化,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识字教学中,设计一些儿歌,编一些故事,不但能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生动形象,有益于高效识记。管建刚老师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在讲解“围绕”的写作方法时,将自己比成中心句,另几个学生代表分写的成分,问根据课文结构该怎么站?学生一个个围绕在管老师身边,并随之移动。这篇文本的结构严谨有序,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总分”,是常用之法,但管老师别出心裁,以身代文,将文章结构直观化,再让学生去参与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亲身实践,更直接,更深刻地掌握了写作方法。
可见,在教学中增设一些“情趣”,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无趣为有趣。但也应该把握好度,情趣教学,既要有“趣”,还要有“情”,光有“趣”而无“情”,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学中的趣味性设计应是为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服务的,不可喧宾夺主。过于娱乐化的设计缺少了内涵与思想,容易冲淡语文课的主题。所以要找到严谨学术与寓教于乐的平衡点,巧妙设置,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而且能产生收获的满足感,这样的课堂才会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
4.激发“情韵”,点燃作品与学生思想认知的共鸣点
爱美,向美、追求美是人之本能,如能将这种本能的追求导入人的培养中,其产生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老师克莱蒙帮助那些“品行恶劣”的学生重获良知,走出阴影,依靠的就是音乐的力量。正是音乐唤醒了他们的向美之心,改变了他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态度。美好的事物可以让人忘却生活中的种种负面因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可以看到未来和希望。
语文之美何处不在,色彩之美,结构之美,修辞之美,思想之美……唐诗的韵律之美,宋词的情境之美……这些美能直抵人的内心,带来心灵的愉悦。优化教学设计就应该关注这些美的元素,让学生去读,去发现,去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情韵”。比如赵志祥老师在教学《敕勒川》时,让学生学习古人的腔调反复诵读,由内而外感受天的苍茫,草原的辽阔。赵老师又将这首诗用金文、小篆、甲骨文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去识读。还带着学生去欣赏《敕勒川》的各种曲调,而且清唱了一段,最后带着学生去吟唱,整堂课就是一场学生与民族文化的偶遇。古语调、古文字、古音乐激荡了学生内心的北朝民歌“古韵”,并以“敕勒川”为出发点观赏了整个中华文字的变迁,这是一趟多么富有情韵的旅程。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一片小小的叶子会让人感知四季的变化,一粒小小的种子会让人看到生命的力量……让儿童亲近自然,能够让他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情韵”就会油然而生,思想认知也会得到提升。
激发儿童的“情韵”能让学生与文本中的情与思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最真切的感悟。而充满“情韵”的语文课堂能让人感受到“诗与远方”的意味深长。
5.种入“情怀”,打通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拓展点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播种的过程,这是一种“情怀”教育,比如教学《钱学森》就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教学《夜晚的实验》就播下科学探究的种子,教学《爱之链》就播下“善”的种子……教学设计的优化,就是要增强这种情怀的力量,让种子更具生命力,在儿童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名人传记、历史著作、科普文献等都是浩瀚的资源,在教学中以现有文本为引子,适当打开这些名著的入口,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的“情怀”需求,将他们的语文学习带入一种更为丰富多彩的多维世界。比如学习《虎门销烟》,就要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打开历史的入口,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阅读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让他们看清历史真相,了解民族的辛酸,吸取历史的教训,重新审视当今的社会与世界,这是语文作为母语的使命与责任。肖川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在语文教学中,种入“情怀”,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有价值,对儿童的影响更加深远。
儿童的成长远不止在课堂之上,“情怀”教育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永动力”,有了这种能力,语文的课堂就可以拓展到图书馆、互联网、大街小巷……“情怀”是自主学习的力量之源,它可以打通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壁垒,将被动学习变为积极探究。语文课堂因为有了“情怀”就多了一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意味。
时代在关注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不应只有知识的传授,它还应是富有情谊,设有情境、含有情韵、充满情趣且播种情怀的地方,这是一片芳草地,是一块播种场,是穿越过去通向未来的中转站,也是我们教师创造自身价值,实现民族复兴之伟大中国梦的理想园。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孔子论水”还是经久不衰的“情境教学”,乃至未来的某一刻,只要思想还在,人的情感就会占据着重要地位。从“五情”入手,就一定能让教育行为变的更有“意味”,就一定可以寻得核心素养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张兴,教育通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长沙:岳麓书社,2007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学研究室,心理学基础知识问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