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机智”和“智慧”是同义的两个不同词组,直到认真地拜读了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才明白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原来,“智慧”是一种内在的行为,而“机智”则是一种外在的实践。但两者又有相同之处,之于教育学都是对象的主体化。
机智的教育学寻求的是教师与被教的儿童之间的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它呼唤教师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同时,儿童也在有力地转变着教师的自我感觉,对生活的选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一个拥有教学机智的老师,他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关注的是孩子的整个人的发展;“机智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达到“润物无声”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很值得回味与体验。
回顾这些年来的教学,我不禁汗颜,在这个略显病态的教学机制下,我们一味的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的储备量,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似乎是天生的学习的机器,机械地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书面知识的学习。更有甚者,还会因为学生的资质的良莠不齐而进行无情地评判。我们不禁要问,不同品种的树苗能够长成相同的金丝楠木吗?“因材施教”,这一古训对于教师已经要变成“因教施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是教育政治化、教师本位思想的可怕体现。
看来,我们不仅仅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认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更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品质。曾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学会爱每一个需要爱的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师德。“师爱”是每一位教师应备的品质。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有了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就会是一个好老师,如果老师像父母那样热爱学生,他就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籍,但既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要是他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会用自己无悔的付出去品味工作的甘苦!有首诗写得好:当园丁——用我们的勤恳,让科学的百花园五彩缤纷;当春蚕——用我们的才能,让知识的绸缎从我们的身上延伸;当蜡烛——用我们的忠诚,燃烧自己,给人间带来光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都多一些付出,多给学生一点爱,才能与他们沟通,从而言激发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他们才乐意打开心灵的窗户,接受教育。
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和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性反思。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自己应时刻提醒自己克制自身的急躁。用温和的言语、适时的沉默和学生沟通。应该注意到孩子们的独特性、差异性应该给予孩子们成长中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对孩子们始终抱有期望之情,沉着平静地等待他们的成长。同样的话以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温和的言语可以促使我们变得更加随和,甚至突然之间从新的方面看待事物。作为教师我们就需要时时注意我们的语调、我们说话的方式。适时的沉默是机智的最有力的调和剂之一。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地给予、默默地聆听,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是对孩子的期望与信任,它给孩子自己认识和成长留下了空间。 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克制、沉默绝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没有限制和标准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孩子们还是需要我们时时引导、指点,有时甚至是约束的。 何时克制自己,何时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行事,何时保持沉默,何时……这些对于我而言,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值得自己去不断学习、体验、回味!因为教育智慧就孕育在这中间!
教育机智是注意孩子、聆听孩子,是一切教育情境中的一种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行动。对于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的举足轻重。通过读书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