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必须旗帜鲜明地教好“语文知识”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一书中,较为系统地为我们阐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其主要由三个方面来看:“1、在语文课程中必须研习的文化、文学的经典作品;2、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知识或者称之为‘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主要是语文活动的知识和关于对象的知识;3、具有课程意义的语文经历。”关于语文知识,他多次强调那些对象的知识,如语言学、文章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发生关联时,才能成为语文的课程内容,才有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旗帜鲜明地教好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必须把握的准绳,更是教好语文的内在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文知识潜藏于文本之中,需要语文教师的深入研读。在研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将语文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比如在教学诗歌时有很多语文知识需要我们关注,像朗读技巧,借助读的活动让学生感悟、理解和表达,还可向古诗学习很多语句表达和写作技能。刘禹锡的《望洞庭》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歌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精妙的比喻,那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生动传神,表现出秋夜洞庭湖独特的山水景观。教学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写一句描写洞庭山水的比喻句,而且直接用借喻。学生展开了各自的想象,有说“水池当中一卵石”、“白纱巾上一别针”,还有说“梳妆匣里一翠簪”。在这里通过学生的二次创作,让学生感受到比喻的形象和贴切。                                                         

诗词讲究节奏和音韵,很多句子具有鲜明的表达特点,各种修辞信手拈来、变幻无穷,是学生模仿创作、提高表达的绝佳范本。如《望庐山瀑布》用夸张、《咏柳》作比喻,《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拟人、《登鹳雀楼》的对偶,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反复修辞,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味其中的妙处更要给他们动笔的机会,精巧的表达能力就是在有指导的语言训练中逐步提升的。     

还有些诗词作为完整的文学作品虽短小精悍但蕴含的写作技巧不可小觑,我们可以充分聚焦其写作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习作品味。如郑板桥的《竹石》、于谦的《石灰吟》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老师如能注意渗透指导练习,文章立意会更深远。《枫桥夜泊》、《送元二使安西》则成功地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学生若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写作的表现力会大大增强。另外,像《鹿柴》前两句以声衬静,引导学生领悟这一写法后安排练笔,一生写道:“夜已经很深了,天上的明月如水一般倾泻下来,静静地照在树枝和花叶上,在平整的地面上投下斑驳迷离的影子。忽而,清风徐来,树枝摇曳、花影婆娑,随之听到细碎的摩擦声。夜,依然如此柔美、静谧!”                      

这里,本人以诗词阅读为例,充分说明语文必须旗帜鲜明地教好学科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客体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师的教真正转化成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