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愿做教育田原上的一株野花

愿做教育田原上的一株野花

——读《田野上的花朵(对话:情境教学的萌发)》有感

    第一次遇见《田野上的花朵》这本书,我就喜欢上了它:喜欢这富有诗意的名字,喜欢它带给我春天般的感觉!而后,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拜读,这本书虽没有武侠小说那样荡气回肠,没有言情小说那样缠绵悱恻,但却有着精美散文的如诗如画。《田野上的花朵》就像一杯香茗,让我爱不释手,感慨良多。

曾经我对情境教育不以为然,自以为情境教育就是在黑板上画几幅画,在课堂上唱几首歌,这就是所谓的创设情境。当读了《田野上的花朵》一书,我发现曾经的自己是那样肤浅与幼稚。之所以要采用情境教学,“因为教材本身有情有境,而知识就是在情境中产生,镶嵌在情境中;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儿童是在具象性的情境中建构知识的。所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是顺乎儿童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顺乎儿童天性的。而不是我们强加于语文课堂、强加于儿童的。”

    如何创设情境,达到情境教育最优化?“我们要从教材出发,运用呈现美感的直观手段,以美激爱,让情境的程度逐渐加深。可以借助教师的语言描绘加深儿童的情感体验,并且促使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情境中始终注意教材语言文字的落实,即对教材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在运用情境教学时,还要注意“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情境性,方法上的启发性”,这样从儿童出发,从文本出发,情境教育才能发挥实效。

有了情境教育作指路明灯,我感觉到了语文教学的风光无限!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文中有一段文字描写双龙洞孔隙之窄,我让孩子当游客,我当管理处的工人。语文课上,孩子们坐在凳子上,身子往后仰着,如此“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时,我不断提醒孩子:“坐稳,让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我“拉动小船”,不停叮嘱:“低着头,千万不能抬,稍微一抬,准会撞破你的额角,擦伤你的小鼻子哟……”孩子们在我描述的情境里做着动作,一个个“坐着小船,穿过孔隙”,来到“内洞”。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一个个徜徉在文本里,不亦乐乎。

本学期,教学《金蝉脱壳》一课。在描写蝉儿脱壳时,作者用了大量动词,展现蝉儿脱壳的精彩。课堂上,我又创设情境,把学生变成金蝉,我读文本,孩子做动作,体验蝉脱壳的用力与神奇。文本原先距离学生较远,因为创设了情境,孩子们完全进入到了文本,把自己幻化成了一只金蝉,在用力地脱壳呢。在情境体验中,孩子们真切体会到蝉脱壳的有趣,作者描写的细腻,从而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田野上的花朵》这本书,不仅给了我阅读教学的指导,也给我的习作教学带来灵感与创造力。

李吉林老师在书中写道:“写作是儿童内心感性与情致的表达,难度较大。情境作文则让儿童通过观察世界,获取题材,带入情境,激发动机,拓宽情境,打开思路,范文引路,教给方法,让儿童有话可说、要说、会说。情境作文链接儿童生活,情感驱动表达,使之成为主动需求、主动表达的创造性活动,每每可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我不遗余力地把孩子带入情境,丰富情境,激发孩子写作的动机,从而让孩子进入一吐为快的境界。春来了,我领着孩子到户外看小草,摸柳叶,听小鸟的歌唱;秋来了,我带着孩子坐在桂花树下闻桂花,摇桂花,期待一场浪漫的桂花雨……

当校园里发生了有趣的事儿,我适时地让孩子去抓住情境,开始练笔。国庆前夕,学校举办艺术节合唱大赛。比赛中孩子们的那份紧张、激动与认真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合唱比赛一结束,我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感受,谈情景,孩子们滔滔不绝。随后,我让他们诉诸笔端,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习作喷薄而出,让我欣喜无比。第一次跑操,孩子们感觉新鲜,广播里“哒哒哒”的跑步声让他们跃跃欲试。第一天跑下来,孩子们精神抖擞,兴趣盎然。我及时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最终孩子们把一个看似简单的跑操活动写得惟妙惟肖。每一学期,班上都有数篇孩子的习作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作家王安忆曾说,“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情境教育正是这么一片森林,让我和孩子自由地走进这片林子,品味、指点每一株树干和枝叶,让我们的灵魂充满绿色——生命的底色!

读了《田野上的花朵》一书,让我看到了情境教育的别有洞天,让我感受到语文教育的创意无限,让我和孩子和着情境教育的节拍,享受语文学习的欢愉。我愿做一株教育田原上的野花,永远爱着我脚下的土地——教育!无论晴空万里,还是风吹雨打,我会坚忍不拔,执着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