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把毕生奉献给党和人民
向以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著称的南通市,又出新闻人物:通州区94岁的党员离休干部宋英,捐出毕生积蓄100万,资助贫困党员和学生。
宋英,一时成为通州小城街谈巷议的热点。人们敬佩:老党员这种把毕生献给党的境界值得所有的党员好好学习。人们感怀:假如人人都像宋英一样献出一点爱,社会将越来越美好。
4月25日 ,省委书记罗志军作出批示:宋英同志把毕生无私奉献给党和人民,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是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楷模。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宋英同志高尚无私、克己奉公的思想境界,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革命本色,心系群众、扶贫济困的大爱情怀,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时刻铭记人民公仆的神圣职责,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为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宋英,一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捐出巨款?柳絮纷飞的时节,记者来到通州,走近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触摸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一生,感受一个有着道德坚守的人与当下社会人心的温暖互动。
毕生积蓄凝结慈善基金
4月21日 上午9点多,通州区金沙镇南山社区的一栋老住宅楼内,宋英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走进老伴姜美善生前的书房。
往常坐在书桌前的老伴,现在在镜框里对妻子微笑。宋英点燃三炷香,三鞠躬,然后对老伴说:老姜,我身体蛮好,捐款以后,心脏病比以前好了,去年住了大半年院,今年只住了半个月,主要是人轻松了。你放心,我会把事情办好。说到这里,94岁的宋英像小姑娘一样哽住了,两只手搓着衣服下摆……
去年2月,姜美善病逝后,心脏一直不太好的宋英从4月一直住院到10月。躺在病床上,宋英心里一直琢磨一件事她和老伴早已一起写好了《关于我们的财产遗嘱》:“财产是我们二人共同节俭的,不是祖传遗产,不予分配,应该回报国家、回馈社会。”一出院,她就给区老干部局、金沙镇政府打电话,表示要捐款。
钱怎么捐?什么名目?捐西部还是捐本地?大家和老太太最后商定,设立个人冠名慈善基金,定向资助本地贫困老党员和学生。
通州区老干部局副局长施向东清楚记得,2012年1月5日下午,他和镇组织委员、财政所长、老干部党总支书记4人一起陪同宋英到银行。宋奶奶带着的16张存折,是老两口几十年节俭下来的工资收入,总计99.96万元,加上利息全部转入区慈善基金会,整整从下午2点半忙到5点。
1月8日 ,“姜美善 宋英”慈善基金设立仪式在金沙镇政府举行。仪式上,宋英又表示,自己已立下遗嘱,等到百年之后,将现在居住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变现后纳入慈善基金。 2月10日 ,首批5名贫困老党员、20名贫困学生接受了捐助。老党员每人1000元,学生每人2000元。
正如宋英自己所说,这些钱放在存折里是“死钱”,捐给别人就是“活钱”。那一天,老党员于本清回去就还掉了借人的债;懂事的金郊初中初三学生曹鑫浩,把钱给了妈妈,生病的爸爸要用钱,上大学的姐姐也要用钱……
那一天,宋英对着姜老的遗像说:“钱都捐给需要的人了。我现在心情特别好,以前一顿只能吃半个馒头,现在一下子能吃一个馒头了。”
一辈子粗布衣菜饭饱
宋英捐出100万,让和她同属金沙镇老干部党总支第一支部的郁文海“大吃一惊”。87岁的郁老说,因为这对夫妇“特别”朴素,“特别”低调,没想到能有如此“壮举”。的确,虽然姜美善是通州小城级别最高的离休干部之一,但这对低调夫妇的精神世界并不大为人了解。
1918年1月,宋英出生在通州湾子头一个富裕人家。23岁那年,与南通县碧塘小学教员姜美善结婚。1942年,姜美善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宋英随丈夫走上革命道路,并入党。
1948年,老姜和同事一起转移物资。一共3条船,前后两条船全部被敌人击沉,只有老姜所在的中间这条船幸免于难。每每想起这些危险的时刻,宋英就说:“这么多同志年纪轻轻就牺牲了,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人,有什么理由享受挥霍,要把我们的所得回报党和人民。”
1949年11月,夫妇俩接到命令:和部队一起南下。在山清水秀的云南,他们度过了30年。姜美善先后在云南省人事厅、组织部工作,曾任墨江县县委书记,思茅地区轻工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务。宋英先后任云南省百货公司人事科科员、墨江县财政局副局长、思茅地区财政干校副科长等职。
最初,宋英的月工资只有4元,但是,她却经常用这不高的工资接济困难的同事和乡亲。一个同事,家里有5个孩子,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工资迟发半天家里就揭不开锅,宋英知道后,总是将钱垫付给她。有3次加工资的机会,宋英都让给了那些比她家境困难的同事,“其中一次能加40%的工资,我就不要了。一个是很多人比我困难,还有我不喜欢争。钱多多用,钱少少用,没有不用。”
1979年,离休多年后的老夫妇回乡定居,将所有人事组织关系全部转到了金沙镇。“回来有木方配额,那可是紧俏货,别人都要,我们没要,包装箱拆下来不就够用了嘛!”
从云南带回来的4只老箱子至今仍在卧室里,包装箱打的方凳到现在还在用。宋英两次将组织分给他们的房屋让给了更需要的人,至今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先分后买的老房子里。这一切,让宋英的家定格在了那个年代地面是水泥的,电灯开关是拉线的,煤气灶是单头的,毛巾就挂在麻绳上,阳台上,还堆着一堆煤球。而宋英现在的月工资有8000多元,姜美善生前的月工资也接近万元。
“奶奶,你的床上还铺着硬纸板,为什么不买个新床垫?”握着宋英厚实、温暖的手,记者问她。“硬纸板吸潮。粗布衣,菜饭饱,就够了。”正在一旁忙前忙后照顾宋英的王玉兰说,听见了吧,宋奶奶的心思、境界真的是高!我照顾她这么久,是打心眼里敬她、爱她。
向社会注入一股强大的春风
柳絮纷飞,阳光温暖。和老人坐在阳台上说话,她密布核桃般皱纹的脸不时笑成一朵花,有着安宁人心的力量。
旁边包装箱打的方凳上,放大镜压着上海侄女光明的来信:亲爱的婶婶……宋英夫妇共有9个侄子侄女,生活都不错,有急事,老夫妇会帮,但没有选择他们做遗产继承人。“我讲实话,因为没有子女,以前存钱是为防老。但是,组织和社会对我们照顾得太好,我后顾无忧,把钱捐出去回报社会作用更大。”
去年2月7日,姜老突发心脑血管病,施向东和镇老干部党总支书记瞿品德10分钟内赶到;姜老去世,二人帮着抬遗体;追悼会上,施向东履行的是儿子捧遗像的职责……施向东担任姜老夫妇联系人已14年。“处理姜老后事、捐赠的整个过程,宋老说的最多的就是‘都交给组织办’。我们真感动,受鼓舞。”
1998年,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通州玉兰眼镜公司总经理王玉兰走进了宋英的家。15年来,王玉兰每天早晨6点到菜场买菜做好送来,顺便帮着收拾家务,下午再来看一趟。“她对我太好,亲生女儿也不过如此”,宋英说。王玉兰店里的12个员工也纷纷加入志愿服务社,每年结对服务10多个孤寡老人,“玉兰眼镜店”成为通州家喻户晓的爱心服务之家。
宋奶奶的事迹感动了通州的一个志愿者qq群“萤火虫”。群友排班,两个月一轮,每轮2-3人,每周去一次做精神陪护。怎么陪?副群主王玉梅说,“手拉手陪奶奶聊天,冲奶奶发发嗲,逗她开心。”
“宋奶奶的事情真的对社会风气有正向的影响力,好像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春风,爱心是需要引导的。”王玉梅说。宋英所在的金沙镇老干部党总支的老同志们最先受到感染,他们立刻开展了学习姜美善、宋英的活动,“少进一次餐馆、少喝一口酒、少抽一包烟”,用节省下来的钱,参与公益慈善,目前已捐出近万元。郁文海老先生说,他已经捐了100元,还要再捐1000元。
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虞越嵩告诉记者,在宋奶奶的影响下,“通州好人”涌现得越来越多,宋英也在群众的推选下,4月“中国好人”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