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一种力量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
通州区实验小学 羌桂锋
难忘
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
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
那真诚的心,那倔强的冲动
……
《第一书记》整部电影从头至尾的“真诚”让我一直在流着泪。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句“我记住了”;一只能产奶的小羔羊,一个说不清楚话的多孩残疾家庭,一个隆重的葬礼;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一条开放路,一个新的纪念馆,一个高科技企业;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拥,;一眼一眼的深情,一个一个发自心底的爱的信息,一双一双牵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
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源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60年代的大学生,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是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的一名机关干部。也许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与亲切。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小”视角还原“大”人物。“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这是《第一书记》的片尾曲,也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当沈浩事迹经各类媒体、宣讲报告等形式为人民所熟知的时候,他是英雄模范、时代先锋,其形象是尽善尽美、没有瑕疵的“神”的形象。如何通过电影让沈浩以“人”的形象走近群众?影片的创作者力求用普通人的视角展现沈浩在小岗的生活。影片中的沈浩,在家里会受到妻子语言上的“挤兑”,在村里受人欺负时显得有点“窝囊”,在雨夜修缮房屋时会腿脚抽筋不够健壮,但正是这些“人”的细节,让沈浩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在这部主旋律电影中,创作者没有把观众简单定位成“受教育者”,而是把观众定位成可以与创作者和剧中人平等对话、独立判断的人,这也是影片艺术感染力的根源所在。
影片结尾,沈浩的女儿面对评委、妈妈和小岗村民,向去世的父亲深情告白,剧中人物泪流满面,现场观众唏嘘不已。我们相信,沈浩已经通过影片,以平凡人不平凡的人格魅力,走进了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