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 >> 行风建设 >> 正文

行风建设

《第一书记》观后感

《第一书记》观后感

通州区实验小学 姜卫星

“第一书记”,一个响亮的名字;“凤阳小岗”,一个驰名大江南北的乡村。我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走进这个曾经熟悉却又令人感动的艺术创作中。

也许是我成长在农村,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那真诚的心,那倔强的冲动,那愤怒的对抗……一切让我感觉那么亲切又那么陌生,一如讲述着并不遥远的过去。

真诚让我流泪,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喜怒哀乐,情感与沈浩的命运一同起伏。

时空的穿越,拉近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小岗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巨大反差,省财政厅闲适生活与小岗村艰辛创业,妻女与小岗村民的兼顾,沈浩把自己的工作当事业,把自己的岗位当成自己的家,他就能做到勤奋与坚持,他就能造福社会。

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影片即将结束时所呈现的小岗村面貌变化,小岗村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总书记的到访,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是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的一名机关干部。但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真情的演绎,沟通影片与观众的心灵

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位新到职小岗村的第一书记,就以挨家挨户的走访,开始了新的工作;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他从看似最简单却也是最现实最难的做起,逐步得到村民的信任支持;一只能产奶的小羔羊,一个隆重的葬礼,最弱势的也是最需要关注的,他以最感人的方式获得民心;一个高科技企业,一条开放路,多少次的奔走祈求,终于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拥,换来一个一个发自心底的爱的信息、一双一双牵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与亲切。沈浩以真情换得真情,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个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家庭的抉择,寻求大家与小家的和谐

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看完《第一书记》竟是这种感觉,也许影片真正想表现的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邻家大哥,因为在老百姓的眼里,这个形象本就应该是如此。

沈浩在省财政厅机关工作了十八年,在面临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下乡到艰苦的农村工作这一选择时,他也有过思想斗争。但当他看到“世界给中国一个机会;中国给世界一个惊喜”的广告牌时,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对沈浩而言“小岗给沈浩一个机会,沈浩给小岗一个惊喜”就是他的选择。决定去小岗村任职后,他用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要学习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没有博爱的情怀,就不可能在小岗呆上一届又一届。他割舍了老母和妻女的爱,他割舍了他升职的台阶,他割舍了安逸的生活,他最后将自己定格在小岗村。

在影片结尾,沈浩的女儿弹了一首钢琴曲,似乎在诉说他在这样一个艰苦困难的环境里,仍然能保持一份宁静致远的高尚境界。琴声中渗透着一种情思,那是一种浓重而悠长的不舍。女儿不舍自己敬爱的父亲,老百姓不舍这样的好干部,而沈浩,若有在天之灵,也绝对不舍小岗村的每一个村民和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