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与所得
实验小学 张臻
也是暑假里布置的“任务”——看徐业毅的《解读“人才”》。薄薄的几张纸,我却阅读至今,思考至今,于是,读书稿也是写的他了。呵呵。
看了徐的文字,脑子里始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值得吗?付出与所得是平衡的吗?
简单的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是否可以坚持?或者,他的第一个选择我就会放弃。主动要求从县中调到镇办中学,且是差生云集的、位于郊区的学校。为什么?
直到假期里看到一期采访节目。
受访的是明星张,那个因演还珠里皇阿玛而出名的男人。他浪费了一年的时间(按我这种思维方式算是浪费了)没有去赚钱,而是成为了一个大学的系主任。在这一年时间里,他按照自己的方式付出了所有的时间(他的时间就是金钱了吧),只是为了把这个系办得更大更好。并且,他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为什么?
他只是很平淡的说,他的所得其实很多。哲学的不得了。
之后他才说,他理解的所得不是个人所得了,个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的部分。所以说,他办好这个系,为社会输送人才,那么,就是社会的财富了。他的所得,怎么不是很多呢?
呵呵。徐业毅也是这么想的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不仅是个人才,简直是个精英了。是不是?一个惯偷能够被教育成为劳动模范。所带班级中考分数名列全县第一。更不用说无数的科研成果能够影响到多少人的教育理念。如果他的两任妻子能够如他一样,将社会的所得视为他个人的所得,估计也不会和他分手了吧。
个人的利益可以姑且不要。只有这样的胸襟才能让自己全情投入自己的工作吧。所以才有把工作作为无上的使命继而将其作为一种事业来干的热情吧。
由此想到自己了。我的热情呢?对待英语教学的曾有的热情呢?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帖子:要让我的学生爱上English!用了感叹号。跟帖的有曾经同样激动的我;有在后面感叹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用了“遗老”的语气:“我当年也是很有激情的……”;(是否我现在的状态)更多的是鼓励的,或者说是在互相勉励着,勉励着对方也勉励着自己:是,我可以,我们都可以让孩子爱上英格力士!
我的孩子都爱上英格力士,这应该就是我所能付出的最大所得了吧。我尝试用徐的方式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所付与所得。
我可以如何着手来做?
然而我目前想到的仍然是很局限的几条。
首先,爱不可以强迫与勉强,但是可以共鸣。你得会正确传达你对孩子的爱,孩子能体会、理解到你的爱,继而才能共鸣你的爱。师爱不是技能,更是一种由社会赋予给你的自然性。这种正确的传达可以是潜移默化春风润物似的。一个姿势,轻轻摸摸孩子的脸蛋,简单的肢体语言和眼神。这就够了。要学会共享孩子成功的喜悦,在他进步时告诉他你有多为他骄傲和自豪。这也可以。孩子是有向师性的,只要他能体味到你的爱,他就会直接表达他对你的喜欢。上课时眼睛亮晶晶的。身板挺的直直的。亲其师,信其道。这是良性循环了。
其次,爱上你的课堂。我深为困扰的问题。孩子是喜欢游戏的,好动,好玩。是,我一直在试图让他们最大可能的动起来。嘴巴说,有情景的说,有生活的说。哪怕是枯燥的单词操练,也是在想着好玩的法子:猜猜猜,guess guess guess!闪图猜,藏图猜,背贴图猜。也是因此不断感到自己的局限。我一拿图,他们就知道了,该闪了?我一动嘴,他们就明白了,该大小声说单词了?要变花样了,孩子是最喜新厌旧的人。同样,问题也来了。我常常在声嘶力竭的控制课堂。Be quiet, please!是,我要活而不乱,我要收放自如。我头疼的问题。“我要”和“我能”的距离
我是在很广泛的谈了。我在网上也看到几篇,具体的做法与方法。值得借鉴与参考。
最有意思的是谈到迁移。有孩子对电脑游戏上迷,索性让他们打,打到关键时出现英文提示,想明白这个提示的意思,对游戏的痴迷迁移到学英语中去。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东西。但是也有启示:可以找找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然后挖掘出这个东西和英语学习的联系。这个要细心的观察和细致的设计了。
也有最务实的做法。多采用竞赛的方式。在学习和巩固的各个过程中。竞赛可以让平淡的东西增色不少。的确。本来只是读课文,但是你让小组比一比。动机就激发出来了。有经验的教师会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不仅比,比完了还有及时的强化。竞赛的意义是贯彻始终的。
这些都是从行动上来说的,从思想上,我想,尽量像 徐 老师一样,把所得的目光放长远点,也许,成为人才就不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