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新课标与高效课堂’专题研讨会”心得与思考

5月29日 到31日,我有幸参加了南通市小学数学“新课标与高效课堂”专题研讨会。这四个半天的活动内容有:特级教师蔡宏圣的教学展示及专题讲座《和谐,数学教育的应有姿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开设的十二节课、特级教师许卫兵的教学展示和专题讲座《把握修订标准、创造优质教学》。其中,两个讲座中出现的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一、扔鞋的故事

蔡宏圣老师有这样一句话“数学在生动中可见理性,具体中可蕴抽象,简单中可藏厚重”,这对我来说太过深奥。所以我特地找了些他的文章仔细拜读。但那一双要被扔掉的鞋子却时不时地冒出来,告诉我说:只要记住我,继续去发现我,你就会找到儿童眼里的生动、具体、简单。

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会慢慢渗透“减法的性质”。但很多孩子可能只记住方法而不能理解:为什么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甚至有些学生到五六年级还在混淆。蔡宏圣老师的讲座就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如果想要把一双鞋子扔出窗外,你可以怎么扔呢?自然可以一只一只扔,也可以两只一起扔。很多老师听到这样形象的解释都会心一笑,想起来就让人头疼的一个难题,经过蔡老师一点拨,我们都豁然开朗。

我笑了,做一个满腹经纶的人,我做不了,因为作为一个已经跨入奔四行列的人,读书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越贫乏。但我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却可以学着从数学的理性、抽象、厚重出发,做一个善于举例、打比方以及儿童化的人。

二、外国小朋友探索五九四十五

许卫兵校长的讲座中那个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五乘九得到四十五的外国小孩儿现在仍让我感动。当那个外国小男孩因为没有学过而回答不出5*9等于多少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独自一人拿着纸笔去演算。花了45分钟的时间终于求到结果是45。他利用了我们一节课多的时间探索出一个新的知识,他的精神是我们大多数中国小朋友所没有的。

因为从小养成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孩子习惯的被动接受,而不会主动探索。遇到问题也只会以“老师没有教”来推脱,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课堂上“探索发现”的过程并非人人都能在短时间(10-15分钟)内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在小组合作中被动合作,放弃了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的重要过程。如此总总,造成部分孩子的思维惰性。

最完美的结局是教学既有充分的过程,又收获了清晰的结果。当两者间因课堂的特定时空要求发生冲突,必须进行抉择时,那恰当的过程要比数学结果更为重要。学习伊始,错过了过程而直接知晓了结果,那孩子的一生都不会再经历此过程。我们的孩子很小就已经开始不幸,他们错过了无数个自己探索发现的精彩过程。我感到悲哀,却无能为力。我奢望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我们要在孩子有限的小学生涯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习惯培养: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是相通的。记得我们学校朱国忠老师曾给我们讲过,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家长每天并不是问孩子认真听讲了没有,学会了什么知识,而是问:你今天有没有跟老师提问题?老师有没有回答出来?还吩咐:明天要继续提问。一般的学习只是一味模仿,没有创新,实际上学习应该是怀疑、思考、提高知性能力的过程。

另外,听了两位特级教师的课《认识百分数》《常见的数量关系》也让我受益匪浅。与01版《课标》相比,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实践,两位特级老师的教学展示课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在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