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作为年轻的语文老师,工作两三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教学中摸索,怎样才能让我的课堂提高效率,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思,有所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带领这帮孩子一起学习已经一年半了,想起他们入学时的天真无邪,还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一年多的学习生活,认识了很多的生字,望着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读一本本课外书,我很开心,感觉到充实而满足。随着教育实践的增多,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的教学常常是以教材为本,觉得孩子书上知识扎实了,认得字多了,就进步了,有时候往往忽视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给孩子的太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太少。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教学是学习最主要的部分,我们班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为了照顾中差生,而忽略了发展较好学生的需求。许多识字量大的孩子已经把需要认识的字认得滚瓜烂熟,而我们还是按部就班地提问,分析方法,常常因为个别学生生字掌握差而反复学习,这部分孩子在教学中有了发展,但识字量大的孩子在课堂中却在进行着无效学习,他们没有从我这里获得新的知识,我教的他们都已经会了,而我又无暇顾及他们的需求,不能在每节课都做到因材施教,也是导致部分我出现低效课堂的原因。
时常发现我的课堂教学“牵引”了太多,“引导”了太少,记得一次主任听课,我执教了《美丽的丹顶鹤》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要孩子通过丹顶鹤的美来感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丹顶鹤,孩子们的回答很局限,我就暗自提醒孩子们应该从哪边回答,回头想想,发现我让孩子感悟丹顶鹤的美,人们对他的喜爱太少,许多孩子对它的印象还不够深切,由如何让孩子拼命的想该怎么保护呢?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
知不足而改进,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要关注孩子真正的领悟,学到了多少,有了多少情感体验,孩子真正的思考了多少,而不是单纯的认识了多少生字,当然,有效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科学的课外延伸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课堂教学要有丰富的经验,要时常寻找不足而改进,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青年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是终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心声,提高教学效能感能力,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