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秦红霞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以比较健康的态势在全国展开,受到众多专家、教育者、学生及家长的认可。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但由于某些原因,课堂上常常出现低效的现象,不容乐观。为改变这一现象,做到有效教学,需要各教育者分析其原因,找出症结之所在,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让课堂“丰满”起来。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效益

“有效教学”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教育实践者们也一直在追求更好的教学方式,并试图在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理想落实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这时人们想到的是“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

所谓有效教学:教师要遵循客观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实质是追求教学有效益。教学效益即教学活动的收益,活动的价值体现,不仅有效果(经过教学,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有效率(教学产出与投入之比或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之比),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全学生的人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一、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比较健康的态势在全国展开,受到众多教育者、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但课堂上出现的教学低效的现象,与新课程要求格格不入。以下是低效的主要表现:

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教学目标,其意义毋庸置疑。但在操作上,它往往是被遗忘的角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落到实处。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少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照搬现成的教材教案。诚然,教学是要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但不能囿于教材,过多得依赖教材只会无劳,而师生环境的相互作用也能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只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筛选教学内容。

师讲多,学生主动参与少。讲解法是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思路清晰且省时,但学生主动参与与自主思考的机会减少。一味的采用讲授法教学,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突不破。把握教学重、难点是教师备课、上课的关键。每堂课都有重难点,主要根据内容结构、学生接受、理解的程度决定的。但由于教师把握教材没有深思熟虑,导致上课击不中要害,重难点突不破。

手段过于流于形式,不求实质。某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越多越好,只考虑情境的趣味性而忽视情景的实效性,一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但实质上却没有让学生有多少情感体验,也没有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更谈不上有多少收获。

缺少有效教学评价、调控。教师在教学时常采用单调机械的评价语言,如“好的”、“不错”等,这些评价语学生耳熟能详,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

拖课现象严重。拖课在教学中已司空见惯,少则一两分钟,多则七八分钟,这种连续教学使得学生身心疲惫,效率低下。

二、导致课堂低效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许多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偏差,传统教学观念尚未根除,仍习惯于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方式。这种师授生的教学模式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其次,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教师对教学的本质认识还不够,以教材为本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有很多教师几乎完全拘泥于教材,学生没有兴趣,就做一些和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教师根本没法控制课堂局面。

(二)客观因素

1.忽视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具体到什么程度,是很难有精确的说法的,但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都不能从本班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去出发,要么太抽象,令学生无动于衷,要么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教学目标设定之后,教师需要大致确定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而每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多变,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常常为了照顾中差生,而忽略了发展较好学生的需求。就拿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来说,许多识字量大的孩子已经把需要认识的字认得滚瓜烂熟,而我们还是按部就班地提问,分析方法,甚至动辄因为个别学生生字掌握差而反复学习,这部分孩子在教学中有了发展,但识字量大的孩子在课堂中却在进行着无效学习,他们没有从老师这里获得新的知识,老师教的他们都已经会了,而老师又无暇顾及他们的需求,不能在每节课都做到因材施教,也是导致部分老师出现低效课堂的原因。

2.教师本身钻研教材程度不深。新课程改革以来,新教材给广大的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机会。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这样一来,无形增加了一些 缺乏经验的教师备课的难度。有些教师就不备教材,往往去买一本教案集、到网上下载一份就照此上课了。这就是未钻研教材的表现。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许多教学中的偏差与失误无不与此关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

3.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欠缺。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试问:这样做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在哪里?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4.教学环境营造与教学手段的选择。某些教师由于性格原因,上课拘束严肃,不懂得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不敢发言,课堂气氛沉闷。尽管教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那也只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有些老师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

5.教学管理与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包括学校行政管理和教师管理。在这里指狭义上是教师管理。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是不可忽视的,它决定课能否顺利完成。但由于教师常常重视教学内容,疏于管理,造成课堂纪律散乱,从而影响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也即结构安排,通常分为情景创设、形成模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调控再解决问题。有些教师由于处理不当,在浅思维层次上浪费时间,让无关紧要的重复花费宝贵的时间,因而效益不高。